从导览服务到安全巡逻,从文化表演到消费体验,在多地旅游景区,智能机器人正以“多功能员工”的身份重构旅游场景,成为激发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体验从“功能”到“共情”

智能机器人凭借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识别技术,实现了与游客的类人际交互。湖北恩施大峡谷的机器人小青身着花棉袄,能歌善舞;贵州黔灵山公园的机器狗通过大模型训练形成差异化人设——有的操着一口东北话讲段子,有的用韩语介绍景点,甚至能根据游客性格调整互动节奏。

这种拟人化设计打破了机械的冰冷感,让机器人成为景区文化IP的载体。在浙江乌镇景区,机器人导游通过摄像头实时识别游客表情与动作,当察觉游客对某处建筑感兴趣时,立即调取背景资料进行深度讲解;若发现游客面露疲惫,则推荐最近的茶室与特色小吃。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使机器人从“功能型工具”升级为“有温度的陪伴者”。

浙江温州雁荡山景区则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圈粉”游客:第一步,通过机器狗互动表演吸引客流;第二步,开发太极舞剑、茶艺表演等垂类场景;第三步,打造《琅琊榜》IP主题机器人矩阵。这种从硬件引入到内容生产的进阶,使景区从单一观光地转型为沉浸式体验空间。

马蜂窝推出的具身智能“AI小蚂ROBOT”跟着工作人员巡逻景区   马蜂窝供图

景区服务“智”达人心

在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机器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山东泰山景区推出的外骨骼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人体运动意图,动态输出助力,将原本3小时的陡坡攀登时间缩短一半,帮助游客节省30%的体力消耗。江苏无锡太湖鼋头渚景区的AI咖啡师机械臂,以每杯1分20秒的速度完成拉花,稳定性远超人类咖啡师,夜间还可切换为安全巡检模式,实现服务资源的时空复用。

在四川成都宽窄巷子,机器狗巡逻员夜间通过热成像技术检测异常温度,将火灾预警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湖南张家界宝峰湖景区的检票机器人使单日客流处理能力提升40%,游客排队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钢铁员工”具备24小时工作能力,安徽黄山景区的清洁机器人可在凌晨完成步道清扫,为晨练游客呈现洁净环境。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引入人形机器人后,多语种景点介绍、游客导流等功能显著缓解了旺季员工人力不足问题。景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人可替代2名翻译和1名导游,且能根据游客密度动态调整路线,避免拥堵。”

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小雨四轮巡检机器人配备高清变焦摄像头、热成像温感摄像头及360度环视摄像头,能及时发现火源、病虫害,并对越界游客进行安全提醒。游客长按其肩部的“SOS”按钮即可联系工作人员,未来还将实现景点自主播报功能。

“机器人弥补了安保人员不足的问题。”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表示,机器人将承担24小时巡逻任务,成为景区安全的“科技哨兵”。

机器人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进行格斗表演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从“过路经济”向“停留经济”转型

机器人带来的不仅是体验和服务升级,更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长。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标注机器人体验的景区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17%,其中18岁至30岁用户占比73%。

机器人应用不仅提升了单次消费体验,更催生新的消费场景。如外骨骼机器人租赁已成为景区新收入增长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衍生消费链的形成——游客租赁设备后,78%会购买运动数据分析报告,43%会选购定制登山装备。这种“硬件+服务+数据”的消费闭环,正在推动景区从“过路经济”向“停留经济”转型。

此外,机器人的引入更催生了“设备租赁+IP开发+内容营销”的复合消费模式。雁荡山景区通过机器人表演、仙侠IP打造、主题活动策划,形成“观看—互动—消费”的闭环;四川峨眉山则计划以徒步登山为核心,结合外骨骼机器人推出“科技登山套餐”,延伸住宿、餐饮等二次消费。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机器人在景区文旅消费的模式正经历变革,由以往的一次性消费模式,逐步转向能带来持续性收益的全新发展态势。

(作者 王伟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