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神农架景区的一则“野人NPC”招募启事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另外,多个景区也曾推出类似的“野人”招募活动。
然而,在“野人”招募热的背后,也潜藏着诸多问题与风险。从安全保障层面来看,尽管“日薪500元、工资日结”的待遇颇具吸引力,但该岗位的保障体系仍存在明显缺陷。应聘者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高温中暑、蚊虫叮咬、意外受伤等多重风险,却缺乏工伤保险、健康监测等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此外,招募信息中“接受游客投喂”的条款也引发争议,如游客可能会投递不能保证食品安全的食物。尽管景区承诺会安排专人监督互动环节,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效果仍有待验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部分景区跟风此类项目实际上是一味追求吸引眼球、制造刺激,是简单猎奇,有过度娱乐化、哗众取宠的嫌疑。一旦这些沉浸式旅游项目的剧情和形式固化为套路,游客很快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许多景区本身拥有丰富且珍贵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资源,若过度依赖制造噱头吸引游客,让NPC扮演走向猎奇、搞怪的方向,就是本末倒置,削弱景区的核心吸引力。
“野人”招募热如同一面多棱镜。景区通过打造“网红岗位”获取流量红利,年轻人则借此暂时逃离职场竞争环境。但双方都未能真正解决深层次问题:如何构建稳定、安全的劳资关系,如何在追求短期流量及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凸显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实现景区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景区“野人”招募,面临短期用工市场保障缺失、文化创新可能陷入庸俗化的风险。
对于景区而言,创新营销模式和体验项目固然重要,但需把握好三个关键平衡:一是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价值,创新不能止步于制造猎奇话题,而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文化IP;二是平衡娱乐性与安全性,在为游客提供趣味体验的同时,切实保障游客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三是平衡创新与尊重,避免过度消费文化资源或自然资源,防止对特定文化群体产生误解。
对于求职者来说,“野人”岗位或许是一次“有趣”的身心放松机会,但也需理性看待其短期性和局限性,不能忽视了长远的职业规划。
对于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而言,应密切关注新型用工形式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更应关注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问题,不能让其一味追艳猎奇,走偏方向。
总之,不妨给“野人”招募泼点冷水。
(作者 战冬梅 来源 中国旅游报)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