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发博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其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罗永浩微博账号截图
对此,西贝客服人员表示,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面对质疑,西贝客服仅强调牛大骨现煮、莜面手搓、蔬菜现炒,对其他菜品是否用预制菜避而不谈;而此前,创始人贾国龙曾公开为预制菜站台,称“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预制菜是未来大趋势”,如今品牌却对预制菜问题讳莫如深。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让消费者的信任大打折扣。
事实上,消费者反感的从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的感觉。就如网友所言:“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花了现做菜的钱,总得知道吃的是什么。”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权益与体验,商家既想享受预制菜带来的标准化、降成本红利,又想掩盖其可能拉低体验的风险,用“部分现做”遮掩“部分预制”,只会让信任裂痕越来越大。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现实是,主动标注的商家寥寥无几。
在法律法规已有导向的情况下,西贝更该及时给出明确回应,门店到底有没有使用预制菜?若使用,涉及哪些菜品?之前对外暗示“现场制作”,却实际使用预制菜,是否构成误导?要知道,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若故意隐瞒商品真实情况,甚至通过宣传暗示非预制来误导消费,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严重时还可能构成消费欺诈。
说到底,西贝预制菜风波的核心,是消费者对“吃得明白”的朴素期待。但这不应只是一场舆论热议,更应成为推动餐饮行业透明化的契机。
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尽快细化预制菜的定义和标注标准,明确品类范围、标注方式,让商家有规可依,消费者有据可查;另一方面,商家也该正视预制菜在行业中的存在,把选择权真正还给消费者。
消费者要的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餐饮市场,而是“明明白白”的消费环境。唯有透明坦诚,才能守住餐饮行业该有的温度,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