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出生的杨亚龙是新密市公安局超化派出所樊寨警务室的社区民警,2022年河南警察学院毕业后考入新密市公安局,2024年来到派出所当起“片儿警”。
“超化派出所是农村派出所,我负责的樊寨警务室有8个村子,刚来时非常不适应。”在城市长大的杨亚龙坦言,来警务室之前对农村生活了解不多,刚来时两眼一抹黑有点蒙。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学习,如今的杨亚龙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不但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也成了群众嘴里亲切的“小杨警官”。
“和村民交往久了会发现,大家都很热情纯朴,只要你真心实意对他们,他们会以加倍的热情和真诚对待你。”杨亚龙说,当前村里老人孩子较多,很好交流沟通,他融入工作非常快。“谁家孩子生病了,谁和邻居拌嘴了,谁又酒后打架了……这些事大家都会找我,我也会第一时间赶过去,慢慢的他们就把我当成一家人了。”
而村民们对杨亚龙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但很快。“村里来个00后小孩,中不中啊?”“这孩子还没俺家娃大,能把俺家的矛盾处理好?”……质疑声中,杨亚龙很快进入了他“片儿警”的工作状态。
樊寨警务室辖区的8个村子共20.07平方公里,居民3.2万余。一到社区时,杨亚龙就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实地走访,了解情况。“走访之后,觉得挺新鲜的,有点银环初到朝阳沟的感觉。”杨亚龙风趣地说,他的干劲也被调动起来,很快就把辖区的情况烂熟于胸。
“我发现光熟悉辖区环境还远远不够,摸清风险隐患才是社区警务治理的关键。”思路清晰的杨亚龙把目光放在了派出所的警情记录和分析上来。他全面梳理分析了辖区近年的警情,重点关注“邻里纠纷”“盗窃诈骗”等关键词。通过对比分析,他搞清楚了什么区域什么时间什么样的警情多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预警防范。
“数据是死的,脑子是活的。”杨亚龙说,光知道哪儿有风险还不行,要用脑子想办法带着真情实感去解决问题才可以。虽然来到辖区时间不长,但他已经带着自己整理的“风险地图”有针对性地去走访,不光解决明面上的问题,也把一些矛盾隐患掐灭在萌芽里。群众也对这个阳光大男孩刮目相看:“这孩子有两下子,不愧是科班出身,中!”
为了做好辖区的治安防范工作,杨亚龙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辖区建立了3个群防群治小组,整合各种综治力量,成为治安防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今年4月,超化镇的陈某和钱某因邻里纠纷发生矛盾、大打出手,家人第一时间给杨亚龙打电话。“两位老哥,先消消火!咱们街里街坊几十年,有啥解不开的疙瘩?”了解到陈某、钱某多年来颇多积怨,杨亚龙并没有简单制止了事,而是想从根源上解决双方矛盾。
经过与村里老党员商议,杨亚龙分别与二人聊天。“老哥,咱两家孩子这么出息将来都是干大事的,你俩就为这点鸡毛蒜皮的事出手,孩子们咋看?再说,你俩万一出点啥意外,你们不光受罪,而且还给孩子添麻烦,值不值?”在“小杨警官”的一番劝说下,二人低头不语,并最终握手言和。
“其实很多矛盾就是话赶话、气憋气,多跑几趟腿、多磨磨嘴皮子,事儿就过去了。”今年以来,杨亚龙带领群防群治小组已经解开60多个村民间的“小疙瘩”,邻里纠纷少了,和睦笑声多了。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在农村地区出现多发现象。杨亚龙在工作中时刻紧盯辖区的易受骗人群。“每个村子每一户我们都点对点进行宣传,尤其是对老年人我们每隔几天就要去了解情况,发现异常立马介入。”杨亚龙介绍说,他还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发动起来参与到反诈宣传中,谁发现情况都要立即上报,核实后会有奖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村里的电信诈骗案件越来越少。
除了村民,辖区内一家职业学院也是反诈重点阵地,同样作为年轻人,杨亚龙懂如何吸引同龄人的注意力。他经常走进校园,搞反诈讲座、贴创意海报,还带着师生拍短视频,把诈骗套路演给学生看。校园里设置“反诈体验区”,墙上标语醒目,展板上揭露刷单、交友诈骗的套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今年以来,杨亚龙已开展反诈讲座8场,精准预警劝阻32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万元。此外,在今年1月,杨亚龙盯上一个诈骗团伙,通过一个月摸排锁定了崔某、秦某等该犯罪团伙主要负责人,并成功端掉其藏在郑州写字楼里的窝点,帮群众追回了血汗钱。
“青春没有极限,我愿接受各种挑战。”杨亚龙身上有着00后特有的自信和拼劲,无论守护在繁华街巷,抑或是村头田间,作为崭新的一代平安守护者,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崭新的警察故事。
记者 薛璐 通讯员 赵京亚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李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