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一树诗心欣然,见一草词意蓬勃,溪流留痕,芳华觅踪,黄土绿野,古道阡陌,随处蒹葭,便携玲珑,过桥只一回眸,挥手即成诗篇。中牟文联主席李少波说:“她总是热情地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言语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像一束光,温暖而明亮。”她就是中牟新区官渡镇二十里铺村民王鸿贤,擅长楹联律诗创作,是中牟小有名气的农民女诗人。记者采访她,她很谦逊:“我是一个农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才疏学浅,业余爱好是写些顺口溜。”

王洪贤是个70后,小升初那年,她的成绩是全镇第8名,这是他的班主任老师告诉她的,那时她刚上初一不到一个星期,由于家中突遭变故,她被迫辍学,班主任舍不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少年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全家的重担。但是心心念念的课堂依旧梦绕魂牵,那时一个秋天,天高云淡,王鸿贤坐在棉花地边看书,村里一个叫王家训的老人路过。老人很惊讶,问她喜欢看书?王鸿贤点头。老人说到我家里拿书看吧。王鸿贤又惊又喜,她是买不起书的,在村里,借书也是非常有限。那年王鸿贤12岁。

听大人讲,这位叫王家训的老人年轻时曾在张学良部队里当文书,读书很多,学问很深,诗词歌赋都精通,双手能梅花篆字,在村里德高望重。王鸿贤回忆说老人家的书都藏在木箱里,都是线装书,而且很多都是竖式繁体字,这对于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王鸿贤来说无异于“天书”,老人耐心地教她识繁体字,后来王鸿贤用七凑八凑的零花钱买了一本蓝皮的《新华字典》。老人的书从不外借,但是对王鸿贤,可以看一本换一本。老人教她读的第一本书是《诗词入门》。

王鸿贤的父亲是个书痴,喜欢看书,大多是演义书,喜欢写毛笔字,村里逢年过节,乡亲婚丧嫁娶,都请他编写对联,起初是受生产队派遣,后来就养成了习惯。王鸿贤写过一篇《爱听故事的娃》的文章:“我从记事起,就爱听父亲讲故事。那时父亲一有空,就坐在门口,左手拿书,右手捂着右眼,费劲儿地看书。”父亲说读书能让你明白善恶,清楚美丑。往大里说对国家有益,向小里讲,自身受惠。父亲教她读《杨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文学名著,尤其是《岳飞传》,给她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直到王洪贤长大成人直到现在,王鸿贤承接了父亲的衣钵,在村里,远近有名。应该说王鸿贤喜欢看书,后来热衷写诗填词,与王家训老人的言传和父亲的身教是分不开的。王鸿贤对王家训老先生的帮助念念不忘,感恩于心,王老先生去世多年后,王鸿贤写诗《观遗像怀亡友》怀念他:“又是新年春节到,观瞻遗像倍伤神。七年之前风雪日,驾鹤西去成故人。天壤相隔君知否?近日我入诗词门。拙作赖师勤指点,泉下望您勿挂心。提笔惯记农家事,铺纸常写乡间人。新景万千知多少,权借小诗慰君魂!”

王鸿贤记得自己是从十五六岁那时就开始写诗作词的,由于不符合平仄,随手都扔了。1992年春天,她在中牟老县城一家饭店打工,有个叫周新枝的工友,两人关系很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闺蜜。当年5月16日,王鸿贤因为母病父弱无奈离开饭店,周新枝依依不舍送出了老远,到家之后王鸿贤情谊难消,遂写了一首诗赠予周新枝:“春华零落水流长,别绪离言惹感伤。贫友临行无物赠,涂鸦几字表衷肠。”这应该是王鸿贤有诗为证留存的第一首诗。那年她22岁。

王鸿贤热爱家乡,对中牟有着无限的爱意,她写《中牟美》:中牟美,中牟美,中牟美在天和水。白云朵朵红日照,贾鲁河清鱼蟹肥。岸上风光美似画,蜜蜂彩蝶款款飞。游人如织竖指赞,流连忘返笑弯眉。中牟美,美在城,楼高衢亮人文明。街心花园逛一逛,奇花异草香味浓。中牟美,美在村,乡村振兴面貌新。春种秋收干劲大,勤劳致富老农民。文化下乡把歌唱,赞歌送给众乡亲。永远跟着共产党,碗里饭菜香味醇。中牟美啊唱不尽,最美要数中牟人。中牟美啊歌不尽,最美应是中牟人!

关于移风易俗,王鸿贤在《西江月·乡村爱情变奏曲》里写道:“休计聘金多寡,唯珍爱意绵长。齐心同筑暖情乡,共赴通衢敞亮。真爱岂关财物,良缘不困银囊。相携白首笑沧桑,不负椿萱期望。”王鸿贤说真正的爱情不应被金钱的砝码所衡量,而是要两颗心相扶相持,共同耕耘,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丰盈生活。

王鸿贤对时代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她的《七律:咏新农村二首》:“改革开放鼓风帆,野老高歌岁月甜。机械耕耘人省劲,电商售卖卡盈钱。村前广场欢娱地,街后花坛锦绣园。政策惠民添动力,山河焕彩谱宏篇。”“阵阵春风过野田,乡村旧貌换新颜。大家走上康庄路,小巷修成伊甸园。除陋移俗称美事,敲锣打鼓庆丰年。齐心共筑桃源梦,喜看人间尧舜天。”她用最质朴却精准的文字,勾勒出改革开放为田野注入的蓬勃生机,农民们脸上舒展的笑容、机械轰鸣替代了沉重的犁铧、互联网的触角让农产品飞出村庄,鼓起了乡亲们的腰包,生动地展现了时代脉搏下乡村的蝶变。中牟文联主席李少波说王鸿贤的才情与思想的深度,让人钦佩。她笔下的诗词如清泉流淌,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智慧。

种菜、种瓜、种大蒜,勤快的王鸿贤还养了十几箱蜜蜂,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忙里偷闲不忘写诗填词,在田间地头,在屋外院里,灵感一动,随手写在手机上,如:南风一夜麦将熟,南坡犁罢北坡浇。晚餐吃到三更半,夫妇温棚育菜苗。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女子居然能写诗,这对于村里人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花树草木,鸟虫兽禽,凡入王鸿贤眼底者皆可成诗,不假思索,信手拈来,俯拾皆是,从容自如,后来不断有诗词发表在《诗草》《中牟诗词》《牟山诗苑》《郑州诗词》《嵩山诗苑》《河南楹联》《诗坛学步》《郑州诗词百家》《河南诗人》《当代中华诗词集成》等刊物上,并出版了个人诗词集锦《田间拾韵》,收录了她1992年至2021年的500多首诗词和楹联,王鸿贤成了名副其实的女诗人。

中牟作家、诗人、藏书家娄继周老师说,王鸿贤的诗词,大多是蹚着泥土从田间得来,自然不同于那些躲在象牙塔里饱读诗书而创作的“学院派”。她的诗词,既有自然清新的田园风格,又由于她不断学习摄取,透着几分灵气,丝毫没有庸俗、生涩之感。读她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动与享受。

王鸿贤在她的个人诗词集锦《田间拾韵》《后记》中写道:“人不做无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此言甚是,想我这半生岁月,若不是爱玩儿这无聊的文字游戏,真不知道如何度过……”在她质朴的诗句里,那些被她轻称作“无聊”的笔墨,早已将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片云,都晕染得焕发着醉人的光彩,而随手拈来的字句,都带着泥土的温润与草木的清香。

2004年秋,王鸿贤加入了中牟诗词学会。2019年,担任《牟山诗苑》编辑,后又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创办《素莲诗苑》微刊。不定期把诗友的作品结集发表。中牟知名文化学者郭从珍老师对王鸿贤寄予厚望,期望王鸿贤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田园诗歌,填词助力:

定风波 赠鸿贤

种豆栽瓜养蜜蜂,年年大蒜苦经营。莫道女流筋骨嫩,强劲,曾经暴雨栉狂风。土里刨诗品味正,情重,村言俚语唱三农,玉米花生皆有爱,天籁,田间拾韵刻心声。

记者 张朝晖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李佳露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