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海淀区。在多家媒体的全程见证下,AI现场作答高中教师资格证笔试的各个科目,并经由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以及北京市特级教师等专业阅卷人批改点评。最终AI顺利通过了教资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均为100+。
思路清晰、识别准确、应答高效,这是AI的突出优势。从最初对AI能否助力学习的怀疑,到如今首个通过教资笔试的“AI老师”,此次测试,不仅刷新了公众对教育硬件发展的认知,也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探讨——真人教师和“AI老师”能否互补?科技与教育能否融合?
AI高分通过教资笔试,并不让人意外。若仅凭分数论资格,“持证”甚至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了。但问题是,过了笔试,就能放心使用AI协助教学吗?会不会过度依赖?老师会被AI“抢饭碗”吗?
现阶段看,“AI老师”无法全部用于教学,也无法全然取代教师。这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仍有不足和局限性,未必适用具体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是根源——教育除了要教授知识,更重在育人。人文关怀,可AI是算“人”吗?以心育人,可AI有“心”吗?
真正理解虚拟教师的发展初衷,是使其成为教学助手,及时响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减轻教师在重复性讲解上的负担,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切实支持。“AI老师”自然可以持证上岗,但使用与否、适合与否,决定权和评价权仍在老师和学生的手里。
现如今,AI应用深入多个领域,与老师、医生、主持人等传统行业融合,带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不少担忧。应该看到,任何岗位,需技术也需艺术,需效率也需情感。不可因噎废食,亦不可本末倒置。
在AI技术步步逼近之时,我们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持续开发自己的新技能。不妨把AI视作一条“鲶鱼”,一个倒逼人类提升创造力的契机,促使各行各业不断深挖和精进。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相信未来教育行业会更加高效、规范、多元,真正助力老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