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适中,从早期到现在,这里的气候条件也相对适中,降雨和温度在过去一万年,波动性并不大。这种气候不仅适合人类在这里活动,也非常适合开展农业活动。”9月5日举行的“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上,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鲁鹏谈到农业起源问题时表示,在这种气候背景下,新郑裴李岗这个区域,既可以种植小米等旱作作物,也可以种植水稻等,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型农业结构,对农业的起源、农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以及人类定居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鲁鹏介绍,从地貌上看,裴李岗正好处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非常多样,包括山地、丘陵、黄土台地和平原。自裴李岗文化时期开始,史前先民在这里可以选择多种居住地点和地貌环境,这为本地区从李家沟、裴李岗文化起,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貌条件。“或者说,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在区域文化可持续统一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鲁鹏认为,裴李岗的地形、地貌非常丰富,气候也很适中、适宜,从气候区划上来看,这里一直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尽管全新世时期气候一直在波动,但这个区域的气候适中,波动不大,非常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和开展农业活动。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里经检测,有用粮食酿造的酒。这种粮食酒的出现,和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在农业有了剩余之后,才有可能酿酒。”鲁鹏说,酒的出现,也说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只有在食物资源有了积累之后,人们才有可能用粮食来酿酒,由此可见裴李岗时期已经有了一定农业基础。
(正观新闻记者 左丽慧/文 通讯员 王羿/图)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