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新华社

​九三阅兵不只是秀了把国家的硬实力,更在不经意间展现了国民素养的软实力。据《长江日报》报道,9月3日阅兵结束后,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5万余名观众有序撤离,现场未留下一片纸屑。这场被媒体形容为“丝滑”的撤离行动,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这种“人走场净”的事情,越来越成为一种“基本操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结束,数万名观众离开后,座位上照样干干净净。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说明新型公共行为规范正在形成。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还有精神文明建设积累的成果。

从报道中可知,几乎不需要人工疏导,观众从不同方向自然分流,十分钟内即可步行至前门大街,这种高效有序让国内外观察者都为之赞叹。秩序感背后有两层关键支撑。一方面,中国百姓深厚的家国情怀,将“参与国家盛典”与“维护国家形象”紧密相连,观众自发守护现场整洁有序;另一方面,近年来“垃圾分类”的全民实践、排队意识的日常渗透,已让文明习惯融入生活,此刻不过是水到渠成。

九三阅兵观众用行动证明:中国人既能在见证祖国强盛时释放激情,也能在情绪平复后做好每一件应做的“小事”。这种“热血与理性并存”,正是新时代中国民众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

秩序井然的背后,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隐性支撑。从“网格化管理”到“数字化引导”,从“志愿者体系”到“应急预案”,现代治理手段为大规模人群有序流动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理不是冰冷的管控,而是温暖的引导:通过提前告知、反复提醒、分步疏散等方式,让每个个体都清楚“何时走、往哪走、怎么做”,最终实现“无需提醒的自觉”。

这场撤离,也是一次文明精神的传递。以前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这句话有了新的样子——国家有重要活动时,每个人都愿意站出来,守住现场的文明整洁。还有“克己复礼”的古训,放到今天也特别实在:5万人同时展现克制的“小细节”素养,让“中国形象”从宏大叙事中走出,变成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而一个既能办好盛典,又能守住细节的成熟社会,其凝聚力与向心力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不断积累。

当然,如何将这种阅兵时的素养,转化为常态?如何让“不留一片纸屑”成为更多场景的标配?真正的文明不是一时做得好,而是刻在骨子里的长期坚持。这需要不断优化规则,常抓公共教育,更需要每个人把公共意识转变成生活本能。

九三阅兵的“丝滑”撤离,最终定格成一幅动人的文明图画。它昭示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数字攀升、科技实力突破,更藏在国民素养的细微处。从5万人“不留一片纸屑”的自然选择中,我们读懂了中国社会深层的软实力。那是渗透在日常的文明自觉,是无需提醒的公共精神。而这,正是新时代中国最动人的风景。

(原题为《5万人“丝滑”撤离,中国式体面彰显国家软实力》 作者 陈江 来源 潮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