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版图中,王国显的绘画艺术犹如一座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从河南叶县的乡间少年到郑州市级非遗烙画传承人,他六十载艺途坚守,将儒释道文化、民间工艺与现代审美熔于一炉,每一幅作品都是文化底蕴与匠心精神的生动注脚,不仅填补了易学思想与书画创作深度融合的空白,更让濒临失传的烙画技艺在新时代重放异彩,成为中原大地乃至全国民间艺术领域不可多得的“多面手”艺术家。
承家学启蒙昧,少年艺心初萌芽
王国显的艺术基因,早在童年便已埋下伏笔。1952年9月8日,他生于河南叶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早年执教高中,是当地少有的饱学之士;大哥、大姐均投身小学教育,一家三代与“文脉”二字紧密相连。虽家境熏陶,他却因时代原因仅完成小学学业,但“没文化”的遗憾,反倒成了他毕生好学的动力——少年时便省下零花钱购置各类书籍,从诗词歌赋到书画理论,从木工技艺到民间工艺,书本成了他最早的“启蒙老师”。
小学毕业的他,并未因学历受限而停下探索的脚步。20世纪70年代初,刚走出校园的王国显便显露出绘画天赋,彼时的他还未进入剧团,却已背着画板穿梭于叶县、襄城县、太康县等地,为乡间红白喜事画灯笼、绘门神,稚嫩的笔触里满是对艺术的热忱。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剧团道具制作,从此与“手工艺术”结缘。彼时剧团亟须全套传统头盔道具,从文官的“二八文”盔、镶嵌珠翠的“玫翠冠”,到皇室的皇冠、“金雕像”盔、皇母娘的凤冠,再到武将的帅盔、大勒子、小勒子,40多顶头盔的设计、雕刻、彩绘,他皆能独立完成全套工序。为让头盔佩戴时“处处风响”,他反复琢磨木料选材与镂空技法,在凤冠的珠翠排布上讲究对称雅致,在帅盔的纹饰雕刻上追求刚劲有力,这番历练不仅锤炼了他的手工技艺,更让他深谙传统工艺“实用与美学”结合的精髓,为日后跨界书画、烙画、木雕埋下伏笔。值得一提的是,父亲“教书育人”的家风,也在他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虽未像家人那般走上讲台,却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以“师傅”的身份培养上千名徒弟,将这份“文脉传承”以艺术的形式延续,而少年时在书本中汲取的传统文化养分,更成为他日后将易学融入书画创作的最初源泉。
拜名师修艺道,笔墨渐成自家风
1986年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是王国显艺术生涯的“正规军”起点。在校期间,他师从娄师白、任帅英、俞致贞等书画名家,在诸位名师的指点下,他对传统书画的理解实现质的飞跃——对娄师白笔下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他苦心临摹其笔墨灵动之态,悟得“以形写神”的花鸟创作精髓;对任帅英擅长的花卉山水,他深入钻研其墨色晕染技法,掌握了山水“浓淡干湿”的层次营造与花卉“清雅秀润”的气韵表达;对俞致贞的工笔牡丹,他细究花瓣勾勒的细腻笔触与色彩晕染的柔和过渡,更借鉴书法名家的章法落款之道,让作品的整体布局更显协调雅致。在多位名家的影响下,他未止步于“模仿”,而是逐步探索“笔墨背后的文化内核”,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
王国显他深入研读《易经》数十载,将阴阳相生之理悄然融入书画创作。国画里,焦墨显书法涩辣,飞白摹山体石皴,明暗虚实间藏天地之道;山水画以嵩山为魂,绘奇秀奥雅尽显儒释道韵,人物画摹古圣先贤,形神兼备饱含人文温度。其书法宗法王羲之,兼融魏碑汉隶,曲直有度、气韵流畅,题款落笔便见深厚功底,让笔墨成为承载传统哲学的艺术载体。
人物画与花鸟画领域,他同样造诣深厚。人物画多以孔子、老子、华佗等历史名人为题材,创作前必先研读人物生平与思想,力求“形神兼备”——画孔子时,衣袂线条的“缓”与面部神情的“庄”,尽显“万世师表” 的儒雅;画华佗时,手势的 “准” 与眼神的 “锐”,凸显 “神医济世” 的专注。花鸟画则走 “简约而不简单”的路子,寥寥数笔勾勒出梅兰竹菊的形态,墨彩明快却寓意深刻:墨梅的“傲”、幽兰的“雅”、翠竹的“坚”、黄菊的“淡”,皆是他对“真善之美”的艺术表达。
书法造诣更是他书画创作的“底气”。为让画作题款与画面浑然一体,他以王羲之书派为宗法,兼学魏碑的刚劲、汉隶的古朴,十年如一日临帖不辍。最终形成的书法风格,兼具“曲直有度”与“气韵畅快”——楷书结体严谨,如君子立世;行书笔势流畅,似流水知音;隶书古朴厚重,若古碑传世。无论是为画作题诗,还是独立创作书法作品,他都能做到“字如其人”,内敛中藏锋芒,沉稳中见灵动,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仅从《清明上河图》烙画的题跋中,便能窥见其“笔墨与文意相融”的深厚功力。
破常规创烙画,非遗技艺焕新生
在传统书画领域站稳脚跟后,王国显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濒临失传的民间烙画技艺。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他深知烙画在中原民间的历史渊源——从古代木构建筑的装饰,到民间器物的纹样,烙画曾是百姓生活中“看得见的艺术”,却因现代工艺的冲击逐渐式微。带着“让非遗活起来”的初心,他开始探索烙画技艺的创新之路,最终成为郑州市级非遗烙画传承人,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重焕光彩。
他的烙画创新,首先体现在“材料突破”上。传统烙画多以木板为基材,而王国显身形瘦挺修长,站姿如竹般清雅,举手投足间自带一股文人雅士的沉静气度,仿佛每一步都踩着笔墨勾勒的韵律。他大胆尝试胶合板、竹板、象牙、宝葫芦、丝绢,甚至宣纸——要知道,宣纸质地轻薄,电烙铁温度稍高便会烧穿,温度过低则无法显色,他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掌握了“轻重有度”的烙绘技巧:轻烙显“白”,稍重呈“微黄”,再重为“黄”,渐次加深至“墨黄”“灰黑”“重黑”,六种色调层次分明,完美还原了中国画“勾、勒、点、染、擦”的艺术效果。在宣纸上烙绘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他的巅峰之作——这幅长14.2米、宽0.8米的巨幅长卷,历时半年完成,他以工笔勾线的手法,将画中814个人物、28艘船只、30多栋屋舍、20多辆马车的细节一一烙绘,从汴河上的船帆飘动,到街市上的车水马龙,从茶馆里的茶客闲谈,到虹桥上的行人往来,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仿佛能让人听见千年之前的市井喧嚣,这幅作品不仅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更成为烙画技艺“从民间走向殿堂”的标志性成果。
他的创新还体现在“技法融合”上。为让烙画更具现代审美,他将传统烙画与西洋油画的光影技法结合,在葫芦烙画中运用“明暗对比”,让葫芦表面的花鸟图案更显立体;将烙画与中国画的淡彩技法结合,在木板烙画完成后,以矿物颜料轻敷底色,既保留烙画的古朴质感,又增添色彩的丰富性。他创作的烙画作品,小到巴掌大的葫芦摆件,大到数米长的厅堂壁画,皆能做到“形象逼真,色泽朴古”,不仅被多家单位悬挂陈列,更成为争相收藏的艺术品——中国邮政、中国集邮将其烙画作品制成邮票珍藏邮册限量发行,美国华人杰出艺术家邮票纪念册也收录其作品,让中国非遗烙画走向世界舞台。
在创新的同时,王国显从未忘记“传承”的使命。他深知,一门技艺的生命力,在于“有人学、有人传”。从1983年在平顶山工艺美术厂带徒开始,他便将自己的烙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在新密木器厂时,他带的三四个徒弟,后来都成了当地烙画领域的骨干;在江西信丰县开办工艺美术厂时,他培养的一二十名徒弟,如今已在赣州、珠海等地开设工作室,继续传承烙画技艺;40余年来,他先后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8省,成功举办上百次专业学习班,为国家培养了上千名专业烙画和书画人才,其中不少徒弟已成为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形成了“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孙”的传承链条,让烙画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融文化于艺作,笔墨烙画皆载道
纵观王国显的艺术生涯,“文化” 二字始终是他作品的核心灵魂。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书画家、烙画艺人,更是一位将传统文化“活化”的传播者——无论是书画中的易学思想,还是烙画里的民间智慧,他都能做到“以艺载道”,让作品成为传递东方文化的载体。
他对《易经》的研读,早已超越“技法层面”,深入“文化内核”。在他看来,《易经》中的“阴阳之理”,不仅是书画构图的法则,更是为人处世的哲学。他将“相生相克”的理念融入创作:画山水时,“山为阳,水为阴”,山的刚劲与水的柔婉相互映衬;画人物时,“形为阳,神为阴”,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相得益彰;烙画时,“烙铁为阳,基材为阴”,高温的火笔与低温的木板、宣纸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以道驭艺”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一幅《松鹤延年》烙画,不仅描绘了松鹤的形态,更通过“松之坚、鹤之寿”的意象,传递出对生命的敬畏;一幅《孔子讲学图》国画,不仅展现了孔子授课的场景,更通过“弟子围坐、孔子颔首”的构图,传递出“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他对嵩山文化的挖掘,更是让作品充满“地域灵魂”。自定居登封后,嵩山便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数十次攀登嵩山,从太室山的雄奇到少室山的险峻,从少林寺的禅意到中岳庙的庄严,每一处景观都被他融入作品。他创作的《嵩山全景图》烙画,将嵩山七十二峰的全貌一一呈现,从晨雾缭绕的山腰,到夕阳映照的峰顶,从山间的古刹,到山脚的村落,尽显嵩山“天地之中”的厚重底蕴;他的《少林武僧图》国画,以刚劲的笔触描绘武僧练功的场景,既展现了少林武术的阳刚之气,又传递出“禅武合一”的文化理念。这些以嵩山为题材的作品,不仅成为登封文化的“名片”,更让更多人通过艺术了解嵩山、爱上嵩山,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守初心行公益,艺途六十载为民
在王国显的艺术字典里,“艺术”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奢侈品,而是“服务大众”的工具。他常说:“我的技艺来自民间,最终也要回馈民间。” 六十载艺途里,他始终以“朴实厚道、讷于言敏于行”的品格,践行着“艺术为民”的初心,用公益行动诠释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他的公益之心,体现在“无偿捐赠”上。多年来,他多次将自己的书画、烙画作品捐赠给公益机构、贫困地区学校、敬老院等——在登封市举办的“扶贫助学”活动中,他一次性捐赠10幅烙画作品用于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在河南省“文化下乡”活动中,他带着电烙铁和木板,深入偏远乡村,为村民免费创作烙画肖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些无偿捐赠,不仅让更多人接触到艺术,更让他的作品成为传递爱心的纽带。
他的公益之心,体现在“艺术教育”上。除了举办专业学习班培养传承人,他还经常走进中小学、社区,开展“非遗烙画进校园”“书画艺术进社区”活动——在登封市第一初中,他为学生们讲解烙画的历史与技法,手把手教学生们在葫芦上烙绘简单图案,让孩子们从小感受非遗的魅力;在登封市北街社区,他开设“免费书画培训班”,每周为社区居民授课,从握笔姿势到构图技巧,耐心细致地讲解,不少居民通过培训班爱上了书画,甚至成为了业余书画家。他常说:“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这种“普及艺术”的公益行动,让艺术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他的公益之心,体现在“文化传播”上。为让更多人了解烙画、了解传统书画,他积极配合媒体采访,两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4次接受河南省电视台采访,12次接受登封市电视台采访,还参与制作了《嵩山风》《登封纵横》《魅力登封》三个15分钟的专题栏目。在采访中,他从不谈自己的“成就”,而是专注于讲解烙画技艺、书画知识、传统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观众了解这门技艺的魅力与价值。
结艺缘传薪火,老骥伏枥志千里
如今的王国显,已年过七旬,却仍保持着“每日创作”的习惯——在登封市老食品厂改造的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板上,他手持电烙铁,专注地在葫芦上烙绘着一朵梅花,烙铁与葫芦接触的“滋滋”声,仿佛是他与艺术对话的声音。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书画、烙画作品,从《清明上河图》长卷到《嵩山全景图》,从孔子肖像到梅兰竹菊,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他的艺心与匠心;展柜里,整齐摆放着他获得的荣誉证书——“河南省十大杰出民间工艺美术家”“郑州市级非遗烙画传承人”…… 这些荣誉,是对他六十载艺途的肯定,更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虽已功成名就,他却仍在探索“艺术的更多可能”。近年来,他开始尝试将烙画与现代科技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扫描烙画作品,制作成文创产品,让非遗技艺以更年轻的方式“走近”年轻人;他还在研究“烙画与陶瓷”的结合,尝试在陶瓷器皿上烙绘图案,拓展烙画的应用场景。他常说:“艺术没有止境,只要我还能拿得动烙铁、握得住画笔,就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对于“传承”,他更是有着长远的规划。他正在整理自己六十载的创作手稿与技艺心得,计划出版《王国显烙画技艺教程》,让更多人能够系统学习烙画技艺;他还在筹备 “登封市烙画传承基地”,希望为年轻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烙画技艺在登封 “代代相传”。他常对徒弟们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传承’这一件事,希望你们能接过这根‘接力棒’,让咱们的非遗烙画,不仅在中国生根发芽,更能在世界开花结果。”
“几多寒窗几多愁,耐得寂寞思悠悠。艺海双楫乘风去,彼岸便是墨潮头。” 这首他自题的小诗,正是他六十载艺途的真实写照。从河南叶县的乡间少年,到中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王国显用笔墨与火笔,书写了一段“融易学于笔墨,铸经典于烙画”的艺术传奇。瘦高的轮廓衬得他衣着愈发素净,与人交谈时语缓声轻,眼神里映着对书画、烙画的执着,文雅气质如墨香般自然流淌。他的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他的坚守,是非遗传承的典范;他的精神,更是当代艺术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缩影。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位年过七旬的艺术家,仍将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对传承的责任,在艺海中破浪前行,让易学的智慧与烙画的匠心,在新时代的文化长河中继续流淌、发光。
品艺德见风骨,朴实人生映丹青
熟悉王国显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着中原人特有的朴实与厚重——讷于言,敏于行,不事张扬,却在一言一行间尽显艺术家的风骨。他的画室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堆积如山的画板、葫芦、电烙铁,以及满墙悬挂的作品;他衣着朴素,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既是握画笔、执烙铁的“艺术之手”,也是早年做木工、跑剧团时留下的“生活之手”。在他看来,“艺术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用来传递美好的工具”,这份淡泊名利的心态,让他始终能沉下心来钻研技艺,不为外界的喧嚣所扰。
他对“艺德”的坚守,更体现在对作品的极致追求上。创作《清明上河图》烙画时,为还原汴河船只的细节,他专程跑到开封清明上河园实地考察,对着古船模型反复临摹;为烙绘人物的衣袂褶皱,他参考数十本宋代服饰典籍,一笔一画调整烙铁的温度与力度,哪怕是画面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小商贩,他都要反复修改十几次,直到满意为止。创作间隙,他偶尔会停下手中的活计,走到窗边舒展筋骨,身形瘦挺修长,站姿如竹般清雅,举手投足间自带一股文人雅士的沉静气度,仿佛每一步都踩着笔墨勾勒的韵律。他常说:“作品是艺术家的脸面,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让他的每一幅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早年为登封市委招待所创作的5米长烙画壁画,历经数十年风雨,画面色泽依旧鲜亮,细节完好无损;20世纪90年代为少林宾馆创作的《嵩山迎客松》烙画,至今仍是宾馆大堂的“镇馆之宝”,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对待徒弟,他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从握烙铁的姿势到调温的技巧,从易学理论的解读到书画构图的法则,他都会手把手教导,甚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创作手稿、颜料配方分享给徒弟。有一次,一位来自江西的徒弟因家境困难买不起电烙铁,他二话不说,将自己常用的两把电烙铁送给徒弟,还额外资助了生活费。他常对徒弟们说:“我当年学手艺时,全靠师傅们帮扶,如今我有能力了,也该把这份情传下去。”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徒弟们不仅技艺精湛,更都秉持着“踏实做人、认真做艺”的理念,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形成了一股“重艺德、传匠心”的良好风气。
载荣誉再出发,艺海扬帆向新程
六十载艺途,王国显收获的荣誉不计其数——1998年12月8日,他被河南省授予“十大杰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成为当时河南民间艺术领域的标杆人物;2010年,他的烙画作品《嵩山全景图》在“全国非遗技艺展演”中斩获金奖,让郑州烙画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外,他的姓名还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华夏英杰名人录》《世界专家名人录中国卷》等数十部大型典集,作品也多次在全国少林杯书画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奖。
面对这些荣誉,王国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提醒我,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为非遗传承、为文化传播做更多实事。”近年来,他除了继续创作,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 的工作中。在登封嵩山少林景区,他开设了“王国显烙画体验区”,每当有游客驻足,他便会拿起电烙铁,在葫芦上演示简单的烙画图案,不少游客在他的感染下,主动尝试烙画制作,感受非遗的魅力;在登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他牵头成立了“烙画传承班”,将烙画技艺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基础的烙铁使用到复杂的图案设计,他都亲自授课,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承人才;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非遗进万家”活动中,他带着烙画工具走遍河南各地,为群众现场演示烙画技艺,累计举办讲座、展演百余场,受益群众超万人。
如今,年过七旬的王国显,仍在为 “让烙画走向更远” 而努力。他正在筹备个人艺术展,计划将自己60年来的书画、烙画精品集中展出,从早年的木工雕刻作品到近年的宣纸烙画长卷,全面展现烙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他还在与高校合作,探索“烙画 + 文创”的新模式,开发烙画主题的笔记本、书签、装饰画等文创产品,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他甚至开始学习使用短视频平台,通过直播的方式讲解烙画技艺,镜头前的他,语气温和,动作娴熟,每一次烙铁落下都精准有力,短短几个月,账号便积累了数万粉丝,不少年轻人通过他的直播爱上了烙画,主动报名学习这门古老技艺。
“现已从艺六十载,誉满天中与神州。” 王国显自题诗中的这句,既是对自己60年艺途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从河南叶县的乡间少年,到扎根登封的非遗传承人;从手持烙铁的手艺人,到融易学于笔墨的艺术家,他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了一段“以艺载道、以心传薪”的传奇。瘦高的轮廓衬得他衣着愈发素净,与人交谈时语缓声轻,眼神里映着对书画、烙画的执着,文雅气质如墨香般自然流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民间艺术家对技艺的执着、对文化的敬畏、对传承的担当。他就像一把“火笔”,不仅在木板、宣纸上烙绘出精美的图案,更在无数人心中烙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他也像一支“画笔”,不仅用笔墨描绘出嵩山的奇秀、文化的厚重,更用行动勾勒出当代艺术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动人画卷。
未来,随着王国显等非遗传承人的努力,相信郑州烙画这门古老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而王国显“融易学于笔墨,铸经典于烙画”的艺术理念,也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艺术从业者,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李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