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
9月1日,微信客服对此回应称,微信账号若长时间未登录(通常超过一年未登录)可能会被系统回收以保障安全。被回收的微信账号中,所有内容(包括朋友圈记录、聊天记录、头像、微信号等)都会被清空且无法恢复。若担心账号状态,请及时检查登录记录或重新注册新账号使用。
数字遗产,早已不是虚拟的摆设,而是沉甸甸的情感容器。朋友圈里的照片、聊天记录里的语音留言,这些碎片化的数字印记,承载着逝者人生片段,也维系着生者思念。
平台设置账号回收机制,初衷或许无可厚非。长期闲置的账号可能成为安全漏洞,清理“僵尸账号”也能优化服务器资源。
只不过,这种“一刀切”的操作,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它既忽略了《民法典》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畴的明确规定,也无视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近亲属查阅、复制、更正、删除死者信息的合法权利。即便用户注册时,默认同意了平台服务协议,但这种“霸王条款”,不能成为制造数字遗憾的推手。
在情理层面,账号回收机制也缺乏些许人情味儿。技术本可以更有温度,让数字时代少一些遗憾。比如,为长期未登录账号设置“纪念账户”状态,通过实名认证信息识别离世用户,并主动联系家属提供数据备份通道。这些操作并不会显著增加运营成本,却能让数字遗产得到应有的尊重。
账号回收争议,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的共性难题。我国法律虽已明确虚拟财产的保护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网络账号的法律属性、数字遗产的继承路径等问题仍待细化。
值得欣慰的是,已有平台开始探索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有的开发“数字化生命遗产库”,用云空间技术永久保存逝者的文字与影像;有的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将账号列为纪念账号,让数字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这些探索证明,技术不仅可以记录生命轨迹,更能守护思念温度,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让朋友圈被温柔存档,让数字人生不被轻易删除,这不是技术的额外负担,而是数字文明应有的底色。毕竟,能被记住的才是永恒,懂得守护记忆的科技,才算真正抵达了文明彼岸。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