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荥阳市与新密市交界处的大周山,因山顶有一古塔而闻名,被人们改叫塔山。其相邻的山顶有一皇姑寨,因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著名的“奇袭皇姑寨”战斗而闻名遐迩。
塔山北坡坐落的郑庄村,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秀美的绿色生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红绿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贫困山村到活力乡村的华丽转身。
立足资源 穷则思变
郑庄全村 2400 口人仅依靠 2480 亩耕地和 2000余亩坡地荒地为生,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收成微薄。村民生活艰难,贫困曾如阴霾笼罩。
上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的煤炭与石头开采,虽带来短暂经济收益,却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当传统的生存方式难以为继,郑庄该何去何从?
转机发生在2010年前后。当地政府开始重新审视郑庄村的资源禀赋——这里是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革命老区,村里还有6万余株柿树,荥阳柿子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生态资源潜力巨大。
“红色是魂,绿色是根——魂立起来,根扎下去,老区才能新生。”“红绿融合”的发展理念迅速推开,一系列举措随即实施。
2015年,郑州塔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郑庄村,流转周边5个村的荒山、沟壑、边坡土地,建设塔山旅游休闲度假区,计划用1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集农业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康养结合、国防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生态优先、保护为主。该公司计划对区域内的山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在荒山上种植松柏、核桃、苹果等果树,恢复生态植被;利用沟壑地形打造水系景观;保留原有窑洞,将其改造为民俗窑洞宾馆,供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以“红”铸魂 借“绿”生根
理念只有落地才能焕发生机。
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当地政府联合企业在郑庄村及周边建设河南省国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内,“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长征主题雕塑结合声光电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烽火岁月;“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大型雕塑群让人们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吸引着游客前来缅怀先烈。红色旅游成为当地发展的强劲引擎。
如何让柿子产业“甜”起来?
当地政府硬化村内及周边道路,解决柿子运输难题;打通500多米深水井,建设灌溉管网;邀请农业专家授课,指导村民科学种柿;引进柿子深加工设备,让原本零散销售的柿子变身为柿饼、柿醋、柿酱等系列深加工产品。自 2014 年起,郑庄村还连续举办“郑岗柿子文化旅游体验月”活动,吸引游客热采摘柿子、制作柿饼、品尝柿子宴。如今,郑庄柿子不仅畅销省内,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村民增收的“黄金果”。一条融合体验、加工、电商的产业链已然成型。
“红”活文旅,“绿”兴产业,一条兼具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唤醒了郑庄的活力。
老区不老 未来可期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这里,窑洞宾馆、塔山酒店等成为独具特色的金字招牌,横跨山涧的观光玻璃桥、吊桥惊险刺激,依山环绕的水上滑道水花四溅,儿童游乐园、动物园等成为孩子们的乐土……昔日的荒山沟焕然一新。
塔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周边500多名村民就业。景区员工中,有80%来自郑庄及周边村庄,村民们有的在景区从事餐饮服务,有的负责客房管理,有的参与果树种植和养护。
随着旅游的火爆,老区生产的柿饼、柿子醋、万山小米、核桃等特色农产品成为系列旅游产品,走出大山。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郑庄村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土地里增收”。“土地流转有租金,景区上班有薪金,柿子销售有现金!”村民郑大爷笑着说。
如今的郑庄村,道路宽敞平坦,景点游人如织,柿子产销两旺,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
红色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绿色是生生不息的发展底色。郑庄村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红”与“绿”的契合点,老区就能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刘仪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