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纺织记忆,如何融入郑州3600年的城市年轮?8月31日,第十期“商都故事会”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顺利举办。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周敏以《郑州纺织文明的前世今生》为题,解读由纱线串联起的城市年代史诗。
一百多年前,近代工业文明在华夏沃土扎下根基,郑州第一家近代纺织企业“豫丰纱厂”建成投产,轰鸣的机器声响彻中原大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棉一、三、四、五、六厂相继在西郊荒原拔地而起,郑州逐步成为全国瞩目的重要纺织基地;今天的郑州,纺织产业已实现蜕变,高端新材料与绿色科技深度融合,现代纺织集群正以创新姿态继续编织“天地之中”今天的辉煌与梦想。故事会上,周敏系统梳理郑州纺织业的百年飞跃历程,深刻阐释老郑州人在时代变迁中坚守的精神内核。纺织机转动的不仅是纱线,更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她还表示:“正如我们此刻所处的‘商城之心’,它清晰串联起郑州绵延千年的文明脉络,古今在此交汇共鸣,城市文脉生生不息。”
精彩的分享唤醒了众多郑州市民对商城岁月的集体记忆。3600年前,商人以双手夯筑城墙,守护一方文明根脉;今日的郑州人仍以双手编织时代的经纬,推动“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郑州纺织业是我们父辈祖辈‘纺’出来的城市骄傲!”一位老郑州人动情地说,“我深切感受到,尽管城市飞速发展,但郑州人务实理性、进取创新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延续着千年商都的血脉和气魄。”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周敏还分享了文学创作的丰富经验,与在场青少年探讨如何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汲取灵感与营养,为当代文化注入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
对于郑州市民而言,纺织机的轰鸣不仅是岁月的背景音,更是奋斗精神的集体记忆。这份记忆,如今已从纱线升华成为精神纽带,为城市“商都、商业、商城”三商融合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展望未来,从古老商城遗址上生长出的“商城之心”,还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蓬勃脉动。
(正观新闻记者)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