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5日,2025微博文化之夜跨界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顺利举行。时值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重要节点,多位考古专家、文化学者、文学大家与前沿领域代表齐聚古都郑州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展开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对谈。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昨天、今天、明天”为题作开场分享。他指出,自2010年公布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至今,遗址公园已成为集历史遗址保护、公众教育学习与中华文明传承于一体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年来,始终受到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郑州市多次组织专题会议,持续推进遗址整体保护工程和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并全面展开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底,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入列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如今,遗址公园位于商代内城垣环抱之中,核心区设有专题遗址博物院,景观优美,底蕴深厚,与城市风貌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遗址有尊严、环境有风光、民众有归属、公园有文化。
在沙龙对话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李维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良渚博物院院长马东峰、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冯淑祎等人围绕“夯土下的文明——中国考古的发展与商城遗址70年”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解锁巍巍亳都的文明密码。杨文胜表示,郑州商城遗址是世界早期都城史上的典范,其制陶作坊和水系遗存等重要发现,充分证明郑州商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维明则强调,“商都”是郑州独特的文化标识,它的发现如同一把标尺,不仅连贯起商王朝整体脉络,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
此外,作家魏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作家岳南等嘉宾也亮相本次跨界沙龙。地处中原腹地,脚下是千年文化沃土。嘉宾们参观博物院后深有感触,在沙龙互动中指出,从《诗经》中的浪漫吟唱,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元表达,这片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始终浸润着文学创作,也成为链接一代代华夏儿女情感与生活的重要纽带。正是这样的浸润与链接,使得中华文脉跨越三千年仍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千六百年建城史,七十载考古历程,几代专家学者不懈坚守,终于从层层夯土中揭开了“最早大邑商”的神秘面纱。如今,被誉为“商城之心”的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融汇古都郑州的厚重底蕴与现代朝气,通过一场场精彩展览、一次次沉浸体验,搭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让文物会说话,让老城焕新颜,让灿烂的商都文明在城市脉搏中流淌不息。
(正观新闻记者)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