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2025微博文化之夜跨界沙龙活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对谈”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李维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文胜等大咖走进商博,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畅谈在新时代该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如何让它们走出博物馆的“深宫”,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是无数文博人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在沙龙现场,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昨天、今天、明天》为题,列举圆明园、元大都、郑州商城遗址公园等众多考古遗址变公园的成功改造案例,分享了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播之道。让文化遗产走进普罗大众的日常,才是文化遗产从保护到活化、从本土到世界的蓬勃路径。

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薪火相传,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历程,见证了中国考古的发展与进步。本次沙龙活动也邀请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李维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冯淑祎等几位考古代表来到商博,嘉宾们以“夯土下的文明,中国考古的发展与商都遗址70年”为主题,分享考古人的坚守与执着、探讨考古成果的创新传播方式、解构夯土之下的文明密码。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次沙龙活动还邀请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围绕话题“从‘关关雎鸠’到现代文学背后的文化韧性”进行探讨。阅文集团白金作家吱吱、阅文集团海外业务总经理王中杰、著名作家岳南、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等嘉宾以“规则出海的时代——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新方向”为主题,分享了如何用多元化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用共通的情感和价值,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共鸣。

除沙龙活动之外,嘉宾们也在馆内工作人员陪同下,认真参观浏览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与早商甲骨文、牛肋骨刻辞、青铜礼器等文物面对面,通过水系、道路、祭祀区等系统化遗迹,了解商代的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李维明表示:“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中有很多重要成果,相对而言,有几个关键点:比如三重城墙的构造,这种工程规模和工艺水平体现了商代早期的城市规划能力;还有大型宫殿基址的发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组织与建筑技术;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甲骨文与青铜器的系统发现——这些实物直接印证了商代早期的文明高度,让我们得以还原郑州商都作为早期商都的核心内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文胜说:“商都遗址博物院近年做了很多公共文化传播工作,比如商都故事会、商都沙龙、商都讲坛等,让公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这座博物院本身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依托真实的考古遗址,结合现代展示手段,能生动讲述3600年前的故事。这种公共教育不仅让历史‘活起来’,更促进了考古与公众的双向交流,非常有意义。”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