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全国海洋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从三亚的碧海沙滩到青岛海滨的啤酒节,从厦门的鼓浪屿到舟山的海岛渔村,海上运动、海岛度假、海洋研学等备受青睐,生动展现了海洋旅游发展的旺盛活力。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更为海洋旅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会议明确提出“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这与“向海图强”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为以创新驱动海洋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这一认知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愈发凸显。“向海图强”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更是优化产业结构、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战略选择。海洋旅游作为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成为增强其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产品创新是激发海洋旅游市场活力的核心引擎。当前,部分海洋旅游产品陷入同质化困境,存在内容单一、体验浅表化等问题,无法充分匹配游客对差异化、深度化旅游体验的期待。破局之道,在于以创新思维重塑产品矩阵。一方面,可瞄准年轻客群对极限运动的热情,引入潮流海上运动项目。依托专业教练团队与安全保障体系,开展风筝冲浪、浅滩浮潜、海洋皮划艇等项目,让游客在碧海蓝天间释放活力,挑战自我。另一方面,深挖海洋文化富矿,构建沉浸式文旅场景。例如,海南省琼海市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核心,打造“南海文明探秘”沉浸式体验空间,引导游客深度感受南海的独特魅力。

营销创新是激发海洋旅游市场活力的关键动能。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单向传播的传统营销模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信息需求。需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矩阵,深度挖掘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潜能,通过内容共创打造现象级传播事件。具体而言,可建立“达人体验官”合作机制,邀请垂直领域旅游博主、头部网红开展沉浸式海洋旅游体验,借助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优势,通过直播互动、视频记录等形式,将海洋旅游的特色场景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视觉内容。同时,以IP形象定位为核心构建品牌生态,从在地文化中提炼差异化元素,设计具有记忆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符号。通过举办主题节庆活动、开发限量版文创产品、打造特色主题酒店等方式,构建可触达、可消费的品牌触点。以福建平潭为例,其以当地特色的蓝眼泪奇观为依托,打造“蓝眼泪秘境”文旅IP,开发文创产品,相关话题一度占据抖音平台热门榜榜首。

管理创新是保障海洋旅游市场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支撑。随着海洋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游客流量激增、服务需求多元、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等,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以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可搭建智慧海洋旅游管理平台,整合气象数据、潮汐信息、游客流量、交通状况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调度。另一方面,应建立多方协同管理机制,联合多部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处置。针对海洋旅游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可引入“生态积分”制度,将旅游企业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游客的生态行为表现与信用评价、优惠政策挂钩。此外,优化服务流程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比如推行“一码通行”服务,让游客通过一个二维码即可完成门票购买、景区导览、餐饮预订、投诉反馈等多项操作,提升旅游体验的便捷度。

为有效推进“向海图强”战略框架下海洋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还需从政策保障、产学研协同及人才培育等维度构建系统性保障。首先,要强化政策制度供给与创新激励机制。建议政府部门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对具备市场潜力和示范效应的创新成果给予政策倾斜,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其次,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市场运营优势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优势,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旅游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平台,围绕海洋旅游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开展联合攻关。同时,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着眼于海洋旅游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与海洋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兼具旅游运营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向海图强”的战略指引下,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推动海洋旅游产品、营销和管理的全方位创新,必将推动形成海洋旅游发展的新热潮,使其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文旅力量。

(来源 中国旅游报 作者 刘海洋)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