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避暑游市场持续升温。从山林峡谷到海滨湖畔,从高原草甸到乡村民宿,可供游客选择的去处越来越多。不过随着避暑游目的地增多,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业内从业者的关注和思考。
同质化的根源在于对避暑游的理解浮于表面,认为“找个凉快的地方待着”即可。诚然,凉爽的气候是避暑游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的首要条件,但在旅游消费不断升级的今天,仅仅依靠气候优势还远远不够。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简单避暑,而是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综合体验,渴望在凉爽之外获得文化熏陶、情感共鸣、个性满足等更有价值的收获。
要让避暑游真正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在“凉爽”这个基底上,叠加更多元、更深度、更有特色的体验。比如,有的地方将避暑与非遗结合,让游客在纳凉的同时,亲手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聆听老艺人讲述民俗故事;有的地方依托自然资源,开发徒步探险、星空观测等特色活动,满足游客的探索欲;还有的地方通过打造高山运动场,让避暑与出汗相得益彰……这些有价值的体验,能让游客的避暑之旅更加丰富,形成独特的记忆点,从而在众多目的地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吸引更多回头客。
从刺激消费的角度来看,凉爽与丰富体验的叠加,更能释放避暑游的经济潜力。单纯的凉爽只能吸引游客短暂停留,消费往往局限于门票、基础餐饮等方面,难以形成持续的消费力。而当避暑游目的地拥有了更丰富的体验项目,游客的停留时间自然会延长,消费场景也会随之拓展。这样一来,旅游消费就从单一的“门票经济”转向“综合消费”,带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领域的收入增长,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当前,避暑游正从“拼气候”向“拼体验”转变。那些能够在纳凉基础上,用心挖掘本地特色、不断丰富旅游内涵的目的地,才能真正抓住游客的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避暑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毕竟,游客追寻的不只是一时的清凉,更是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旅程。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记者 瞿祥涛)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