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袅袅炊烟。

我们手中的锅碗瓢盆、

灶下的温暖火光,

在古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一段关于“吃”的变革,

正从一件看似朴素的釜灶开始书写。

做饭快,先民最朴素的愿望结晶

从古至今,

人们对于“做饭”这件小事,

始终怀揣着两个最朴素的愿望:

做得快,做得好吃。

在温饱尚未完全解决的远古时代,

“好吃”或许尚属奢侈,

如何能让做饭更快、效率更高呢?

新石器时代的智慧祖先们,

将目光投向了煮饭的核心——锅与灶。

红陶釜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炊具,红胎,夹砂陶制。它由陶釜和陶灶巧妙组合而成,结构简单实用。

这件文物中的陶釜通高8.5厘米,

陶釜敛口、折腹,底部圆润,

方便集中受热。

陶灶通高20厘米,深腹、平底。

腹部一侧开有方方正正的灶膛作为工作间。

膛内平整光滑便于生火,

外面则穿着朴素的绳纹外衣。

最妙的是底部三足,

稳稳当当地支撑着整个灶体。

早在8000多年前,

谷物已成为先民们赖以为生的主食,

先民的烹饪技艺已非原始。

蒸、煮、烤、烙等后世常用的手段已见雏形,

釜灶、鼎、鬲、甗、甑等形态各异的炊具纷纷涌现,

满足着日常所需。

这件釜灶,集炊器与烧灶功能于一身,

直接在灶膛内生火,

便可在釜中烹煮食物。

吃饱是基础,吃好是追求。

从原始到文明,从简单到复杂,

陶器的每一次演变,

都是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生活品质向上攀登的阶梯。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今皆然。

釜+灶=釜灶?

釜灶,

顾名思义就是釜和灶的合体。

釜堪称今天锅的远古祖先,

通常需要放在灶上或其他支撑物上才能煮食。

而釜灶,

正是釜与灶在长期使用中磨合出的形态,

是先民日常生活习惯的生动见证。

在远古时期,

烹饪方式相对简单,

地上挖个坑或是垒几块石头,

架上陶器生火就开煮。

到了仰韶文化时期,

黄河流域的先民们率先实现了技术突破——

发明了釜灶。

釜灶的设计理念非常有智慧,

把食物放进大口圆底的釜里,

下面连接一个半封闭的灶体生火。

这样火力就能集中到釜底,

加热食物更集中更高效。

釜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烹饪效率,

这种设计一直沿用到西汉。

西汉龙囱单釜灶长20.5、宽16.4、高20厘米,现藏咸阳博物院

这件文物灶面为弓形,

长方形灶门,熊形四足,

龙形烟囱,灶上附一釜,

釜直口、折腹、圜底。

灶是人们烹饪食物的生活用器,

死后随葬灶的模型则体现出了,

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这件铜灶造型独特,

属于陪葬器,

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

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灶,引领炊具新潮流

对比地上挖个坑而言,

釜灶这件烹饪设备显然迈出了炊具的重要一步,

但论真正的革命性升级,

还得看汉代灶。

汉代对灶非常重视,

《释名•释宫室》中称:

“灶,造也,创造食物也。”

《汉书·五行志》称:

“灶者,生养之本。”

两汉时期是我国有封闭燃烧室和固定烟道的炊具——

灶的出现和定型阶段。

西汉中前期的陶灶,

形制相对较为简单,

多有1个火眼,

在墓葬中出土数量不多。

到了西汉晚期,

灶面火眼开始增加到2至3个,

灶面也开始出现了模印食品和厨房用具,

并在灶面边缘和侧面出现刻划图案,

使陶灶更具有装饰艺术性。

在汉代,

人们已普遍使用,

有封闭燃烧空间和专用排烟口的灶。

陶灶在随葬陶器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几乎成了墓葬必需的随葬品之一。

四神画像陶灶,汉代文物长32厘米,宽21厘米,高12.5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四神画像陶灶,

陶灶为陶泥模制,

整体呈长方形,

前壁中央有半圆形灶门,

灶台上有两个火眼,均置有釜。

釜后方有一圆形排烟孔。

灶台上两釜两侧模印有鱼。

灶前壁灶门两侧各模印一玄武,

灶门上方模印一鹰。

左右两壁分别模印羽人翼龙和武士斗虎,

后壁模印朱雀。

陶灶模印精美,

周身出现的图案是经典的四神画像,

有辟除邪气,

祥瑞送福的美好寓意。

红釉龙头烟囱陶灶,陶质明器,汉代,高25.5、纵45、横19.2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红釉龙头烟囱陶灶为长方形,

红陶胎,模制。

上面设三个火眼,

上附三个釜,

其中第一、二釜上置有甑(古代蒸饭的炊具)。

灶前壁高出灶面,有拱式遮烟檐,

前下方中间有拱形通地火门,

火门上方有一灶神位于一模印的庑殿建筑中央。

灶后壁高出灶面,

有呈矩形的挡风墙,

中间伏有一昂首张口的龙首作烟囱。

汉代灶具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饮食方式,

更成为后世传统柴火灶的基本模型。

现代灶具的许多设计元素,

如封闭燃烧室、烟囱、多火眼等,

都能在汉代灶中找到根源。

几千载光阴流转,

当第一缕炊烟袅袅升起,

方寸灶台间,烟火升腾处,

蕴藏着先民烹煮人间百味的永恒智慧。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