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代书胡同:老郑州的笔墨江湖
胡同,是老城专有的城市印迹。想了解一座城,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走进巷子里、胡同里。
晨光初绽时,郑州西大街的喧嚣尚在酣眠,循着一缕槐香向北,踏上青砖铺就的斜坡,时光在高墙灰瓦间慢了下来。这便是代书胡同,东起管城街,西至营门街,南连西大街,这条长不过260米、宽不过5米的幽巷,用数百年的光阴,以朱笔为骨、墨香为魂,在老城里刻下深深的文化印记。
代书胡同的前世今生
“管城街,衙门多,代书写状赛诸葛。”这首郑州老街坊口耳相传的童谣,说的就是代书胡同。这条藏在管城区西大街北侧的Y字形胡同,是郑州最古老的胡同之一,也是有着浓厚烟火气的居民区。
代书胡同的诞生,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的管城驿息息相关。这座位于州治西南的驿站,曾是官道上的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员在此歇脚换马,催生了周边的市井繁华。驿站北侧的区域,因毗邻州府衙门,逐渐成为讼师与代人书写呈文、状子的文人们聚居的地方,故称为“代书胡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书写逐渐被现代通信工具和打印技术取代,代书胡同的功能也悄然改变。曾经的代书处大多已改作他用,但漫步其中,仍能从斑驳的墙壁、古朴的门窗中,窥见往昔的模样。
代书胡同是郑州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变迁,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早已融入郑州这座城市的血脉。
笔尖上的烟火江湖
夏日的阳光,在胡同斑驳的砖墙上投下稀稀疏疏的光影,恍若当年代书先生们挥毫时抖落的墨点,更像是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往事。
老辈人说,早些年胡同里代书先生的门前挂着“正堂代书”木牌,这可是要经过官府考试的硬牌子。据史料记载,清代要想在代书胡同挂牌营业,得先通过衙门组织的“做状考试”。考生要当场写出符合《大清律例》的诉状,还得盖上特制的“代书印章”——这种印泥掺着朱砂,一盖就是几十年不掉色。
此外,代书先生们恪守着独特的行规,他们使用朱笔书写诉状,遵循“做状十段锦”的格式,从缘由陈述到成败分析,每个环节都需滴水不漏。遇到贫苦人家,往往只收几文铜钱,甚至分文不取。这种介于文人与讼师之间的职业,既传递着文化的温度,也维系着市井的正义。
漫步胡同中,仿佛看见身着青衫的先生,蘸着墨汁为目不识丁的妇人代写家书,笔下流淌着“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思念;讼师们铺开宣纸,为蒙受冤屈的乡民撰写诉状,词句间暗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风骨,默默诉说着代书先生为民执言的人格魅力。
民国初年,管城驿旧址改建为工厂。胡同里代书行业的朱笔渐渐褪色,墨香却化作了戏台上的水袖。飞檐翘角的“代书戏苑”里,走出了豫剧名家魏云和海连池——前者塑造的《朝阳沟》银环成为时代经典,后者演绎的《卷席筒》苍娃家喻户晓。戏台上的悲欢离合,恰似胡同里代书先生笔下的人间百态。
旧城新生的文化蝶变
时光流转至现代,代书胡同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经过管城区的大力改造,如今的代书胡同用“文化味儿”升华“烟火气”,庭院深深、古朴典雅,市井味道浓郁,人文色彩浓厚。
代书胡同的郑板桥雕像
青砖黛瓦的墙面上,镶嵌着“管城记忆”大型浮雕,用艺术语言勾勒出郑州3600年的文明脉络;胡同口的郑板桥雕像手持折扇,仿佛仍在倾听百姓的疾苦;百年老槐树下,居民们围坐聊天,延续着“代书”时代的邻里温情;代书戏苑的舞台上,传来熟悉的豫剧唱腔;胡同里的便民理发店,时至今日还是5元的价格;炒菜馆的香味爬上百年砖墙,成为老城最动人的烟火气。
2022年,北顺城·代书胡同文化街区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探寻这座城市的悠远历史。如今的代书胡同,更加适合休闲慢节拍Citywalk。约上两三好友,看看老建筑,逛逛特色小店,感受老郑州的独特气质。
这条不足300米的幽巷,既是郑州老城的文化切片,也是中国市井文明的鲜活标本,它用数百年的笔墨春秋,书写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与灵魂,也成为郑州人心中一抹独特的记忆。
郑州日报记者 王治 文 马健 图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