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四篇章:郑之地
燕庄:小村庄的华丽蝶变
关于郑州的记忆,有无数切口可以作为注脚。但始终无法绕过的,是曾经的燕庄。
当初的风吹麦浪,如今的法桐两排;当初的泥泞小路,如今的车流滚滚;当初的绿城远郊,如今的高楼林立;当初的旧机场,如今的新中心……
从毛主席视察麦浪起伏的燕庄村,到如今高楼林立的商业地标“曼哈顿”;从曾经的郑州东郊燕庄机场,到如今成为“国际郑”靓丽名片……
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
燕庄的变迁历程,浓缩了郑州城市变迁的珍贵记忆。
燕庄的前世今生,承载着郑州城市变迁的典型故事。
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留下青春,留下回忆,留下奋斗,留下激情。
这里就是燕庄,燕庄人的燕庄,郑州的燕庄……
燕庄村地理位置重要
燕庄村是一个下辖6个自然村的行政村,燕庄、台庄、黑朱庄、沈庄、聂庄、司家庄像6个亲兄弟一样,它们的形成和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起初的村民大都是明清时期由外地迁入的,而且每个村庄的名称也大都是由第一个迁入者的姓氏得来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燕庄村在当时的郑州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燕庄村是郑州市的东大门,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在燕庄村东边有一座军用机场,虽然机场只有一条南北方向长300多米的土质跑道,但燕庄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就随着这座机场而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燕庄村起源于明朝初期,以燕庄为中心先后设立燕庄乡、合作社、大队、村委会。现在地理位置东至中州大道,西至城东路,北至黄河路,南到商城路,金水路横穿其中,未来路南北贯穿,与郑州东区隔路相望。下辖18个村民小组,各组均独立核算,享受村民(股民)待遇8084人,常住人口13000多人,党员1001人,其中正式党员999名、预备党员2名。
“燕庄精神”推动燕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健步来到燕庄,询问村民生产生活情况,详细查看小麦长势,认真估算小麦产量。据原燕庄大队水稻培育技术员吴东方介绍,毛主席根据燕庄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条件,提出了符合燕庄实际的“一麦一稻”的种植模式。燕庄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方针,大力开展水利基本建设。1975年,燕庄大队的粮食产量从原来的80万斤增加到247万斤,1976年达到400万斤。“燕庄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年还有余量支援国家建设。”吴东方说。
1970年5月11日,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落成,“在燕庄人心中,这个纪念亭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激发了大家‘永走时代前列’的‘燕庄精神’。”在吴东方看来,燕庄日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这件事密不可分。
住在风景里才叫“生活”
富起来的燕庄,居住环境优美,道路宽敞整洁。全新的生活方式,让燕庄人更懂得追求生活品质,更懂得如何创造美好生活。
说起这些年居住环境的变化,燕庄村会计吴振华说,他最大的感受是房子的采光好了,“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你会感觉这才是生活!”
“原来村里的街道,最宽的不超过7米,最窄的路只有2米宽,行人并排走都不容易。”都市村庄时期的燕庄,不仅道路狭窄,而且垃圾遍地。2006年,燕庄城中村改造拉开序幕,随之而来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取代了“接吻楼”,一片片小区绿化地取代了“垃圾遍地”,一条条双向多车道的标准市政道路取代了过去几米宽的背街小巷。
“居住环境的改变,不仅让燕庄更美了,更让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燕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志杰说,从瓦房变成楼房,背后是从“生存”到“生活”的改变。过去村民们蜗居在“接吻楼”里,最多只是“生存”,如今阳光洒进落地窗,散步就像走在花园里,这样的日子,才叫“生活”。
“现在我们搬进了新的小区,村民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了。”宋志杰说,如今的燕庄回迁小区,进门有人脸识别认证,家电全部是智能的,在手机上就能控制家里的空调什么时候打开,电饭锅什么时候煮饭,“大家对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实用,更要舒适、美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对装修的要求不断提高,也是他们生活品质、生活品位的提高。”宋志杰说,从“芦苇当吊顶”到如今的智能家居,不仅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经济条件的本质改善,让燕庄人完成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在党群服务中心里,居民们不仅能健身、跳舞,连孩子都有专属的活动区域。”据吴振华介绍,未来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又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未来和谐号”,服务中心总共分为3层,实用面积1755平方米,设有居民服务大厅、党员之家、图书吧、阅览室、健身房、益智棋牌室、科技体验馆、儿童乐园、四点钟课堂等18个功能场馆,充分满足辖区群众多元化需求。
“如今,我们燕庄人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环境好了,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宋志杰说,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不仅是让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事可做,更是让他们在娱乐活动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懂得如何创造美好生活。
郑州日报记者 鲁慧 王红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