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生从东金店乡党委书记到享誉海内外的许氏文化研究专家,他不是许氏子孙,却用30年光阴书写了一段许氏文化传奇;“祖乃许由,根在箕山”他未曾受过专业史学训练,却以执着与严谨填补了许由文化研究的诸多空白,让沉寂千年的箕山成为联结全球许氏的根亲圣地。他的名字,早已与嵩山、箕山一同刻入许氏文化的传承脉络,成为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史上一段不可复制的佳话。

缘起箕山:偶然结缘,开启文化探寻路

1953年12月,王道生出生于登封市颍阳镇一个普通家庭。1973年,20岁的他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参军入伍,11年的军旅生涯磨砺出他雷厉风行、坚韧不拔的性格。1984年转业回到地方。

1994年8月,中国百家姓系列电视剧剧组为拍摄 “百家姓 —— 许氏部族” 来到登封箕山取景。

在协助剧组拍摄的过程中,王道生第一次了解到箕山与许由、许氏的关联:这里不仅有许由墓、许由庙,更有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 等流传千年的典故。

1995年5月30日,河南省首个单一姓氏文化一级学会 ——“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 获批成立,他以乡党委书记的身份兼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法人代表,成为研究会实际的推动者。

同年6月,他随 “中国百家姓电视采访团” 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所到之处,海外许氏宗亲对其赠送的箕山、许由遗迹照片惊叹不已:“原来祖源地真的存在!” 这份震撼让王道生深切感受到许氏文化的凝聚力,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箕山与许由走向世界,被更多许姓人知晓。

学术深耕:实证溯源,筑牢许氏文化根基

“历史上是否有许由其人?许由是不是许姓始祖?登封箕山是不是许由故里?” 这3个问题曾是困扰许氏宗亲的千年难题。

1995年研究会成立后,他率先策划组织3次学术研讨会,其中1999年与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联合举办的 “许由、许国与许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影响最深远。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经过考证,最终达成共识:许由确有其人,是许姓始祖,登封箕山为其故里。

但争议并未停止。1995年出访时,马来西亚许氏宗亲曾问他:“许由与文叔是什么关系?登封与许昌又有何关联?” 为解答这个问题,王道生开始了长达10年的调研:2004年,他专程考察叶县许公宁墓,从出土的编钟等文物中梳理许国兴衰史;邀请90多位专家撰写论文,厘清 “许由为许氏得姓始祖、文叔为许氏开国始祖” 的脉络;最终通过《许氏源流》一书,系统回答了许氏始祖、起源、播迁三大核心问题。

2007年,江苏沛县许氏宗亲会会长许怀勤拿着一张载有 “许由故里在沛县” 的《沛县日报》来访,立即引起了他的重视 —— 因为过去他知道山西平陆等地有箕山、许由墓的说法,而今沛县又声称许由故里、许由墓在当地,那么到底哪里才是真的?为了还原真实历史,给天下许氏一个明白,他耗时三年,走遍全国9省29个县市,实地探访130多处有关 “许由遗迹”,最终在其策划组织的 “全国许由文化研讨会” 上确认:唯有登封箕山的许由墓、许由庙等有连续文献记载和实物佐证。

作为外姓人,他曾遭遇质疑:“一个王姓人,为何要研究许氏?” 有人嘲笑他 “多管闲事”,甚至恶语相向。但他始终以 “对历史负责” 为准则,坚持 “让文献说话、让文物作证”。正如他所说:“学术不分姓氏,只要结论经得起检验,自然能赢得认可。”

全球传播:多维发力,让许由箕山远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王道生始终坚信:唯有让许由、箕山走进许氏心中、写入族谱、传遍世界,才算真正完成使命。

进入互联网时代,他又紧跟潮流:1998年创建 “许由与许氏文化网站”,2016年开通微信公众号,加入 70 多个近万人的许氏宗亲群。从报纸到网络,从文字到视频,他搭建起立体的传播网络,让 “箕山许由” 的故事突破时空界限。

2009年“许由的传说” 入选河南非遗,2016年箕山许由墓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许昌许由寨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9年、2005年,许由先后被评为 “郑州十大历史名人”(位列黄帝之后)、“登封十大历史名人”(位列大禹之前),其 隐士许由的“辞尧禅让、淡泊名利” 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联谊聚力:以情联结,凝聚全球许氏心

“走出去” 是他的第一步。1995年,他随中国百家姓电视采访团出访东南亚,成为首位向海外许氏系统介绍许由、箕山的研究者;此后,他八赴海外参加世界许氏恳亲大会,50余次深入福建、广东、江苏等许氏聚居地,每到一处,必访宗祠、探祖墓,与许氏宗贤、宗亲促膝长谈,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请进来” 更显诚意。1995年9月,马来西亚雪隆许氏公会应他之邀首登箕山祭祖,开创许氏宗亲箕山寻根之先河。此后,他又10次组织大型许氏箕山祭祖活动,新加坡、加拿大、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数千名许氏宗亲纷至沓来。

1999年至 2016年间,箕山坪上矗立起一片铭刻着许由文化研究成果和海内外许氏20年间数次来箕山寻根祭祖历程的 “许由与许氏文化碑林”;2001年,香港许智明捐建的希望小学在箕山脚下开学;2005至 2016年,登封市箕山许氏文化联谊会敬制的许由汉白玉像落座许由庙大殿,箕山世许联谊会永久会长洛阳许长太赞助、登封市文物局补资修葺了千年许由冢,箕山世许、登许联谊会组织募捐40余万元修缮了古老的许由庙、许由冢祭祀场;2016年,河南省图书馆来此拍摄《中原姓氏寻根 —— 许姓》纪录片…… 从无人问津到香火鼎盛,箕山已成为全球许氏的精神家园。

功成身退:余热生辉,坚守初心未曾改

2018年4月,在65岁王道生的积极倡导下,150多位宗亲代表一致选举四川企业家许定瑞为新会长,而他则被聘为顾问。

卸任后的王道生并未停歇。2021年,河南省档案馆筹建 “许氏文化馆”,他全程参与策划,提供12块展览版面的内容,捐赠金代许由故事铜镜等珍贵实物;2022年,他推动 “许由与许氏文化网” 改版,新增抖音、快手、顶端、美篇、百家号等10个社交账号,让箕山许由搭上短视频的快车;2023年,他向国家图书馆、清华北大等17所高校,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图书馆、档案馆捐赠研究著作,让许氏文化走进学术殿堂,影响更加深远。

这份坚守赢得了满堂赞誉。2019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授予他 “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2023年,第20届世界许氏宗亲恳亲大会为他颁发 “对许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荣誉奖”。

精神回响:许由风骨与坚守的共鸣

从1994年与箕山、许由偶然结缘,王道生用30多年光阴诠释了 “坚守” 二字的分量。在他的推动下,许氏 “祖乃许由,根在箕山” 从争议走向共识,从地方传说变为国家认可的文化符号。

如今,箕山的松柏愈发苍翠,许由庙的香火依旧旺盛。王道生常常站在许由墓前,望着远处的颍河,说着:“人这一辈子,能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没白活。”

王道生说:“许由‘洗耳辞尧’的典故,‘隐耕箕山’的故事,传颂的是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风骨。许由拒绝帝位,是不愿辜负天下苍生。”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王道生与他守护的许氏文化仍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而他用一生证明的真理,早已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界限: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古老的传说有多动听,而在于每一个 “王道生” 们,如何用热爱与坚守,让它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文/图


编辑:康迪
统筹:张改华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