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目前我省高温“连续剧”正在进行中,且空气相对湿度大,闷热在线。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气象信息显示,进入8月,高温依旧是我省天气的“主旋律”。今日,郑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科学防暑指南,帮助居民平安度夏。
警惕高温中暑,症状早知早防
中暑可不是小事,它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其症状涵盖头晕、恶心、皮肤发烫、大量出汗、肌肉痉挛等,而且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
1、先兆中暑:小信号,大提醒
这是中暑最轻微的阶段,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乏力。及时转移到阴凉处,降温补水,可快速恢复。
2、轻症中暑:症状升级,需重视
体温常超38℃,伴面色潮红、大汗、皮肤灼热、脉搏快。同样需转移、降温、补水,数小时内可恢复。
3、重症中暑:危险降临,刻不容缓
重度中暑是最危险的,包括三种严重情况:热痉挛表现为肌肉疼痛性抽搐;热衰竭会出现极度虚弱、头晕、呕吐、低血压等症状;而最严重的热射病,体温可达40℃以上,还会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从头晕到昏迷可能只需要短短30分钟。一旦核心体温超过40℃且未及时降温,全身细胞就会像被“煮”过一样,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避开降温误区,别让“解暑”变“致病”
误区一:冰水猛灌解暑
大量饮用冰水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血管痉挛引发腹痛腹泻。中暑后立即大量喝水更会稀释电解质,诱发低钠血症。
科学做法:每小时补充500-1000毫升含0.1%-0.2%盐分的凉开水,观察尿液呈淡柠檬色为最佳。
误区二:赤膊更凉快
皮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会从环境吸收更多热量,阳光直射还会灼伤皮肤。
科学做法:穿浅色长袖棉麻衣物,UPF50+防晒衣可阻挡98%紫外线,宽檐帽能使头部温度降低3-5℃。
误区三:酒精擦身降温
酒精会刺激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阻碍核心热量散逸。儿童还可能因乙醇吸收导致神经抑制。
科学做法:用25-30℃温水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湿毛巾冷敷效果更佳。
中暑急救黄金法则
当发现热射病患者体温>40℃、昏迷抽搐、皮肤干热无汗时,必须争分夺秒:
第一步:移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平躺抬高双脚,解开衣物。呕吐者侧卧防窒息。
第二步:降
凉水喷洒配合扇风蒸发降温;冰袋敷颈部、腋下、腹股沟(毛巾包裹防冻伤);严重时可用冷水浸泡,但需保护呼吸道。
第三步:量
直肠温度最准确,耳蜗温度可替代。核心体温降至38.5℃前不可停止降温。
第四步:送
即使患者清醒也需就医,转运途中持续物理降温。热射病可能导致迟发性器官损伤。
正观新闻记者 王红 通讯员 金路恒 陈彦哲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