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汉做大臣需要什么?家世?人脉?能力?除了以上几个要素,东汉名臣卓茂以亲身经历证明,想在变幻莫测的朝堂中安身立命,还需要一颗细腻敏锐的玲珑心。
卓茂生于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其人生的高光时刻与深厚渊源,却与今日郑州新密市紧密相连。他以过人的能力和审时度势的非凡智慧著称,堪称一位深谙处世之道的“高情商大师”,完美诠释了何为“能力突出,进退有度”。
出身不凡,才情兼备显风范
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在当时,能成为“名臣”,家世、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卓茂比其他人更突出的,还有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的智慧。
论家世——“父祖皆至郡守。”卓茂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郡太守,在当时可谓官宦子弟。
论能力——“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卓茂学习《诗经》《礼记》和历法算术,深得师傅博士江生之学,号称“通儒”。
论情商——“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他生性仁爱恭谨。乡邻朋友,即使品行才能和卓茂不一样,也很喜欢他。
清代画家张士葆作《云台三十二将图》中的卓茂
有这样的背景,卓茂初做官就在丞相府,追随当时的丞相、孔子后人孔光,颇受孔光重视,一路升为侍郎、密县(今郑州新密市)县令。
卓茂本可仕途通达,成为一代能臣造福天下百姓——如果没有“王莽篡汉”的话。
南朝范晔《后汉书》记载了他在动荡年代的清醒抉择:“王莽秉政……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及莽居摄,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作职吏”“更始立,以茂为侍中祭酒,从至长安,知更始政乱,以年老乞骸骨归”。
当时王莽执掌政权,升任卓茂为京部丞。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称帝。王莽在位时,卓茂称病罢官回乡,常任门下掾祭酒,不肯担任实职。更始元年(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即位,任卓茂为侍中祭酒,他随刘玄到了长安,但很快洞悉更始政权内部混乱不堪,便果断以年老为借口请求告老回家,远离了权力漩涡。
直到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即位,建立东汉。刘秀任命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历经乱世沉浮,始终保持清醒与气节的卓茂,此时才终于真正进入了权力核心,成为光武帝极为倚重的股肱之臣。
卓茂画像,图源网络
宽仁之举,德化密县传佳话
卓茂的“高情商”不仅体现在朝堂政局的清醒选择,更体现在他对待普通百姓的态度上。关于卓茂“宽仁恭爱”的性格,史书上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后汉书》记载,在丞相府做官时,卓茂曾经有一次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问那个人说:“你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有这匹马好几年了,心中知道那个人弄错了,但“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默不出声解开马交给那个人,自己拉起车离去。卓茂回过头说:“如果不是你的马,劳驾到丞相府还我。”后来,马的主人果然从别处找回自己丢的马,就到丞相府还马,向卓茂道歉,卓茂毫不怪罪他。可见卓茂“性不好争如此”。
后来卓茂被任为密县县令,他刚到县中,有所改革,但官民不信服,嘲笑他,临县的人听说后也嘲笑他没有能力。河南郡为他派监理县令,卓茂也不怀疑,治理政事和往常一样。几年之后,教化大行,路不拾遗。汉平帝在位时(公元前1年-公元6年),发生蝗灾,河南二十多县都遭灾,惟独蝗虫不进密县境内。督邮(东汉官名)报告太守,太守不相信,亲自前去检查,见到实情后才佩服卓茂。
这两个故事虽或带传奇色彩,却生动印证了卓茂的品德与治理成效。
身后殊荣,历史铭记永流传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担任太傅三年后,卓茂去世。光武帝刘秀“赐棺椁坟地”,并“车驾素服亲临送葬”,哀荣备至。
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追念中兴功臣,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又增补卓茂与窦融、王常、李通四人,共称“云台三十二将”。卓茂作为唯一文官位列其中,足见其历史地位。
卓茂曾倾注心血治理的密县,在他去世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县城东门外立衣冠冢,建卓茂祠,历朝密县县令上任后都要赴卓茂祠祭拜。隋代县城迁至今新密老城,人们又在老城修建了第二座卓茂祠,终年祭祀不绝。
新密老城卓君庙汉太傅卓茂之碑,图源网络
2008年3月20日,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新密市大隗镇河屯村西头组村村民张全喜家中发现一块古碑刻,上书“汉太傅衣冠冢”六个字,并由当地群众指认,找到古碑原来所立的墓葬。据嘉庆年间的《密县志》记载:“在大隗镇卓君庙前,相传葬卓君衣冠处。”
从密县县令的勤政爱民,到“不仕王莽”的清醒,再到太傅之位上的国之肱骨,卓茂以其非凡的智慧、坚定的气节与宽厚的仁德,在东汉开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审时度势的进退之道、宽仁恭爱的处世哲学,不仅为他赢得了“云台三十二将”的殊荣,更在治理过的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卓茂与新密的故事,是贤臣良吏与一方水土相互成就的永恒佳话,也是历史长河中,智慧与德行力量穿越时空的回响。(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参考资料:
南朝范晔《后汉书》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