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新之翼“飞”到开放之港,一场跨越洲际的医疗产业对话在郑州航空港精彩上演。
8月1日上午,以“深化中欧医疗合作,共创健康产业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欧国际医疗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航空港启幕。来自中欧医疗领域的100多名政企代表齐聚“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共探产业创新与跨境协作新路径。
“全球研发、航空港转化”,中外企业共探医疗创新路径
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总有些声音为我们锚定前行的方向。
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航空港区管委会主任田海涛在开幕致辞时称,河南是拥有近亿人口的大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总床位数全国第一,医疗机构总数全国第三,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5万个,2024年诊疗6.8亿人次。
郑州航空港作为全国唯一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以“科技创新+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医疗产业发展。这里集聚了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了中原纳米酶、中原细胞和免疫治疗等5家省级实验室、12个临床研究所,还汇聚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郑大一附院、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等医疗资源。
截至目前,中原医学科学城签约重点项目88个,吸引264家生物医药企业落地,全国医药工业百强覆盖率超30%,碧迪、飞利浦、瑞思迈等跨国企业与国药、华润等央企全线入驻。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称,举办此次中欧国际医疗产业合作交流会,就是要汇聚全球智慧与资源,共同探索中欧医疗产业合作发展新路径。“也希望借此机会,郑州航空港能与更多跨国医疗企业建立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创新策源地、世界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地,打造‘全球研发、港区转化’的创新生态。”该负责人说。
碧迪医疗大中华区副总裁李平在致辞时透露,本次大会源自2024年11月初的第七届进博会上大家的共识。他表示,近几年是碧迪医疗拓展中国市场布局的关键之年,本土创新、加速创新是公司当前阶段的主旋律。“在河南政策支持下,中国首款女性专用导尿棒仅用40天完成审批。我们将持续深化‘根植中国’战略,助力郑州航空港区成为国际创新医疗器械合作的重要枢纽。”李平说。
瑞士中心中国总经理金玉则表示,医疗健康企业创新发展瑞士中心作为中瑞合作的桥梁,致力于推动中瑞两国在高端制造、生命科学、环保技术等领域的高质量合作与发展。她充分肯定了郑州航空港的平台优势,表示:“瑞士最突出的就是技术优势,我们看重的是郑州航空港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
单个项目最高可奖6000万,中原医学科学城剑指千亿集群
两年成“城”的中原医学科学城成了本次大会关注的焦点。
会上,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原医学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杨晓峰,向大家介绍了这座对标“世界标准、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以及其秉持“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
中原医学科学城规划面积达96.81平方公里,该区域已构建起独特的“五医联动”发展格局:通过汇聚5家省级实验室、27个医学研究所,成功引进包括12位院士、31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高端智力资源,筑牢了创新基石;同步建设眼科、细胞与基因治疗等7大特色产业园区,提供超过200万平方米的专业载体空间,夯实了产业根基;配套设立了总规模高达185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覆盖从种子期到产业化的创新全生命周期;针对性出台了细胞基因治疗、AI医疗等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对单个项目的最高奖励可达6000万元,实现了关键领域的政策突破。
杨晓峰称,中原医学科学城正朝着“力争到2030年引育企业超1000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宏伟目标加速迈进。
两大重点项目签约,中欧国际医疗合作产业园揭牌
会上还迎来两大关键合作成果落地。
郑州航空港与万疆创新、瑞士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中欧国际医疗合作产业园。三方商定在郑州航空港共建中欧国际医疗合作产业园,计划在瑞士设立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共同举办医疗行业活动,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同时,郑州航空港与碧迪医疗、华润医疗签约产业基地项目,拟在郑州航空港投资落地“一总部一中心两基地”。
据了解,该项目由碧迪医疗和华润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投资运营,项目落地后将大大提高郑州航空港在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该项目也将成为郑州航空港在生物医药领域首个落地的欧美世界500强企业生产制造项目,将有效填补郑州航空港在高值耗材生产领域的空白。
当合作之笔落下,新的产业传奇就此书写。
全球诊断前6强企业,已和中国4000多家医院合作
如何破解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少、技术能力不足等痛点?
全球诊断领域前六强企业、快奥森多(QuidelOrtho)大亚太区总裁林妍,就“IVD赋能县级医院,助力基层急诊建设”做了主题分享。
IVD,指体外诊断。这是一种取出人体样本在实验室进行分析的医学检测方法,其结果对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截至目前,快奥森多凭借330余项产品组合与干化学多层膜等核心技术,已服务中国4000余家医疗机构。
林妍称,面对县域医疗面临资源配置不均、技术能力不足等痛点,IVD技术可通过“1元检测节省8.5元治疗费用”的投入产出比,显著提升急诊效率。以高钾血症筛查为例,单家县医院年均可节约医疗费用166万元。
中国医疗创新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破”转型
不同的观点如何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圆桌讨论环节最能显现。
金路作为主持人,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兴凯,丹麦AMBU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高铁山,河南省医保局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石颢,先进医疗技术协会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执行会长刘翔,亚都医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正男,共同探讨了中欧在医疗领域合作的机会与挑战。
高铁山在回应主持人关于跨国企业挑战的提问时称,中国市场对跨国医疗企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他特别强调了中国庞大市场规模和完善产业链的独特优势。
刘翔在讨论中分享了他的重要观察:全球医疗企业CEO们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他提到一个关键现象,许多企业的五年发展规划与实际市场表现出现显著差异,这促使跨国企业需要建立更动态的中国战略评估机制。
王兴凯借助与跨国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指出产品优势和市场先机是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正男则揭秘了与优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的四大关键因素:市场需求与医保政策的良性互动、中国制造业的完备产业链、区域性政策支持的高效性,以及长期合作建立的互信基础。他特别提到,原材料2小时左右到位,中国产业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已形成独特竞争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医疗创新产业正站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破”转型的关键节点,需要企业、资本和政策的多方协同,共同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今日的共识,终将化作明日改变世界的力量。
2025中欧国际医疗产业合作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欧医疗产业合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航空港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战略平台优势,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加速构建“研发-转化-产业”全链条创新生态,为推动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谱写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编辑: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