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1日上午,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界专家学者、资深编导及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围绕少儿舞蹈的美育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新时代少儿舞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专家学者把脉少儿舞蹈创作
中国舞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吕萌强调童心是起点,童真是底色,童趣是翅膀。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一级导演孟艳表示,少儿舞蹈创作需“蹲下来用生命温度对话”,她提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人才研修机制、创新展演传播模式等系统性建议。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云霞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忧虑”为切入点,肯定了本届展演作品在题材多样性、形式创新性上的突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张麟聚焦地域文化转化,提出“儿童视角下的文化新空间与新形象”创作理念。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汪洌特别关注民族民间舞的创新传承中的平衡问题和时代精神表达的方向。他提议成立全国少儿舞蹈创作专家库,组织优秀编导通过网络平台辅导有创作意识的年轻教师。江苏省舞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凝从“童心—视角、童真—情感、童趣—手法”三维框架出发,强调创作需“以儿童为中心”。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姚磊强调艺术需通过聚焦核心文化内涵、简化结构、适度创新等编创思路提炼凝练生活,展现生活与文化之美,在儿童心中种下文化种子。北京市少年宫舞蹈教师孙晓哲分享了思政教育与少儿舞蹈创作融合的实践经验。她提出,少儿舞蹈需聚焦思想品德、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六大教育维度,让思政教育“有血有肉、走进童心”。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陈思颖则聚焦红色题材的创新表达。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副校长宁治提出,少儿舞蹈教育需与专业舞蹈教育“协同发展、各美其美”。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副校长陈庆烨则建议专业院校教师走进“小荷风采”,学习少儿编导“突破成人思维、捕捉童真视角”的创作智慧。
推动少儿舞蹈教育达成多项共识
经过一天的深入研讨,与会者围绕“思政融入”“题材创新”“传播推广”等议题展开热烈互动,并达成多项共识: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创作需贴近儿童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避免成人化、功利化倾向;二是强化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地域传统与民族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实现“以文化人”;三是完善生态建设,通过评价体系改革、人才梯队培养、数字化资源共享等举措,推动少儿舞蹈教育均衡发展。
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舞协古典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韩瑾表示,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在河南郑州举办,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艺术风采,更展现了编导们以独特创意为儿童成长赋予的无限可能——他们用丰富灵感让每一朵“小荷”在艺术沃土中绽放独特光彩,也为孩子们带来了无限快乐。
将艺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大局
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夏小虎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小荷风采”历经27年发展,已成为展现少儿舞蹈艺术成就、推动行业交流的国家级平台。少儿舞蹈工作者要以“对标20年后国家建设者”的长远眼光,将艺术教育融入人才战略培养大局,通过“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艺术实践,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
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向78岁的“国宝级”少儿舞蹈编导,河南省少儿舞蹈专委会顾问曹尔瑞致敬,作为业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曹尔瑞不仅口碑卓著,更以“耐住寂寞、坚守大爱、担当奉献”的信念,一生专注于少儿舞蹈事业这一件事。
“尽管我们的作品都很小,但是从作品选材中透出我们的立意。”曹尔瑞强调了艺术创作基本规律的重要性,“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要区别于生活,唯有捕捉事物本质,才能让作品直击人心。”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作为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的举办为全国少儿舞蹈工作者搭建了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的平台,将有力推动少儿舞蹈事业守正创新。
(正观新闻记者 苏瑜/文 徐宗福/图)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