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近日推出“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产品,图源齐鲁晚报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拓展海洋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海洋海岛旅游资源”“提升海岸海岛风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国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保障。在此背景下,我国沿海省份正加速海洋旅游发展布局。
山东省出台《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空间布局优化”“产品业态提升”“品牌推广提升”“旅游环境焕新”四方面重点任务。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游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海南自由贸易港游艇产业促进条例》《海南自由贸易港自驾游进境游艇管理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鼓励游艇产业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提出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带,丰富高品质海洋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海洋旅游消费。浙江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旅游发展。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研究报告《海洋经济2050展望》,中国已经是世界海洋经济大国。自然资源部《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强劲发展,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在15个海洋产业中规模最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洋旅游在海洋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联合国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占比为33%,是海洋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海洋旅游业是美国海洋经济中的最大行业。2023年,美国海洋旅游业增加值为1789.95亿美元,占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5109.54亿美元的35.0%。欧盟27国2022年海洋旅游业共雇佣256.02万人,产生819.81亿欧元增加值,分别占欧盟蓝色经济整体的53.1%和32.7%。
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拥有多重复合优势,其核心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生态保护的深度协同,正在加速成为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我国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1.8万千米,海域分布着大小岛屿7600个,为海洋旅游提供了多样化的地理基础,从海南三亚的热带海湾到辽宁丹东的滨海湿地,均可开发多元化海洋旅游产品。
各地通过“海洋+”融合模式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业态。海南丰富“邮轮+度假”“游艇+体育”等场景;连云港结合“苏超”赛事推出滨海体育旅游产品;大连金石滩打造“海滩、海上、海底、海天一体”四维海洋旅游业态;山东东营依托航空营地开发“海陆空”立体游览,让游客可以从300米高空俯瞰黄河入海奇观。
各地通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优化海洋旅游文化体验。泉州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发展滨海体验游、研学游,秦皇岛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丰富滨海旅游度假文化内涵。
各地通过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构成可持续发展优势。福建福鼎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使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为海洋旅游提供了景观资源。海南、山东等地积极探索“人海和谐”模式,青岛严格保护琅琊台遗址等滨海文化遗产,海南则在邮轮游艇产业快速扩张中同步构建海洋应急救援体系。
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其驱动力来自消费升级催生的市场需求质变、业态创新激发的产业活力、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的深化拓展以及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的深度融合。正是这些因素推动了中国海洋旅游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为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旅游消费升级重构海洋旅游产业链。高端化、体验式、定制化的旅游需求推动“旅游+”多元场景爆发,厦门通过厦鼓游、邮轮游、海上游与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深度串联,打造“国际一流滨海旅游目的地”新片区,为游客提供港旅港城融合、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体验。
区域协同与国际化扩容提振海洋旅游市场能级。打破行政区划制约、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共建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十五五”时期旅游发展的重点任务。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依托邮轮母港促进港城融合,丰富邮轮旅游产品业态、放大邮轮产业经济规模,积极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厦门与南平联合推出“山盟海誓240小时双城计划”,邀请入境游客体验“鹭江夜游+鼓浪屿文化+武夷山朱子茶文化”,串联山海文化旅游线路。
旅游科技发展与绿色旅游转型奠定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根基。随着通航技术进步推动设备成本下降,国产水上飞机逐步成熟普及,推动“海洋+低空”立体旅游模式发展。例如,山东东营积极推动盐碱滩涂“风光储一体化”新能源产业、水产品养殖业、“海陆空”滨海旅游业产业融合,创新打造“风光渔旅”立体化海洋经济体系,走出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彰显了我国“人海和谐”的创新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黄璜)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