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河洗天青,绿城物华新。7月30日,郑州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揭牌仪式举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金灿灿的牌匾是沉甸甸的荣誉,更是郑州市赓续双拥光荣传统的有力见证。

在今年4月23日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郑州市再度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郑州市自1994年以来第九次获此殊荣,实现“九连冠”。此外,新郑市也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郑州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双拥传统。1994年,郑州市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此后又分别于1997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和2025年连续八次获评该称号。

军民鱼水情,朵朵双拥花。郑州,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城市,“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深深融入城市血脉。近年,郑州立足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坚持改进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双拥之花开遍绿城,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崭新篇章。

高位推动 厚植“双拥花”

郑州市是兵员大市、驻军大市,也是优抚安置大市。郑州始终把双拥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军地协同、全民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格局。

郑州市不断完善双拥工作网格,建立3330余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实现“五有”全覆盖,为军地共建提供坚实支撑;组建拥军支前专业队伍,优化拥军支前协调机制;严格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解决部队信息化设施建设等多项重难点问题;创新建立“一总五分”军供保障体系,以市级军供总站为核心,铁路、航空、高速、机动保障站点等为支撑,年均保障过往部队及新老兵转运超10万人次,打造中部地区军供保障的“郑州样板”。

官兵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联系着部队前方、前线、前沿。郑州市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视为亲人,扎实解决“三后”难题。郑州市转业军官、退役士兵安置人数占全省总量的1/4,其中90%的转业军官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近5年来,郑州市已累计安置随军随调家属120余人,未就业家属每月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2000余名军人子女优先入读优质中小学,30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中招考试加分政策,教育优待覆盖率达100%。

今年3月,一场退役军人招聘会在紫荆山地铁站举行,招聘会首次尝试将退役军人服务与地铁场景深度融合,邀请60余家优质企业参与,共吸引600名退役军人及军人家属参与。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近年来,郑州年均举办退役军人专向招聘会30余场,提供岗位6万余个,2000余名退役军人达成就业意向,累计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

此外,在优待政策方面,郑州市面向全国持优待证的退役军人,推出免费乘坐公交、地铁,以及免费游览30余家旅游景区的普惠政策。2024年,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持优待证退役军人及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可享受“一站式”优先优惠或免费服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8万余元,居全省首位。

军民携手 共绘“同心圆”

今年6月,郑州大学与海军郑州舰举行双拥共建协议签约仪式,构建涵盖理论联学、教育共享、心理护航、医疗支援、文艺联创、法律咨询、学历提升、科技攻关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双方构建起教育链对接战斗力链、人才链服务强军链的军地协同育人模式。

同在今年6月份,郑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二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海军郑州舰官兵联合组成宣讲团,到二七区人和路小学开展“军地携手·共育国苗”主题共建活动,让国防教育真正走进校园。

郑州舰是以“郑州”命名的军舰,其不仅承载着郑州人民的家国情怀,也成为郑州与海军部队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近年来,郑州积极开展“城舰共建”“城连共建”活动,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改善“郑州舰”和边防连队的战备执勤条件,并通过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种形式,加强军地交流与合作。

郑州市与郑州舰“城舰共建”,正是郑州坚持军地双向发力、深化军地共建机制、扎实开展共建活动的缩影。此外,每年春节、“八一”等节日期间,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慰问驻郑部队、重点优抚对象、军烈属及困难退役军人,郑州各单位也纷纷开展慰问活动,把尊崇与温暖送到军人军属身边。同时,郑州市擦亮“郑州好兵”品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适龄青年应征入伍,每年输送兵员3000余名,大学生兵员贡献率全省第一。

驻郑人民子弟兵也把驻地当家乡,视郑州人民如亲人,勇于担当急难险重任务,积极投身防汛救灾、经济社会建设一线,支援郑州建设,护航郑州发展。2021年夏,郑州遭遇持续强降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先后出动6000余人投身防汛救灾,民兵、预备役1万余人投入救援行动。同时,驻郑部队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共建,开展植树造林、学雷锋志愿服务、健康义诊、爱心助学行动等,用“拥政爱民”的赤诚行动温暖郑州百姓。

团结融合 赓续“鱼水情”

7月29日,郑州市高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沟赵办事处枣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錾刻军魂·浮雕传情”活动,20余名退役军人、军属及社区居民共聚一堂,沉浸式体验金属浮雕等传统技艺,共话军民鱼水情。

7月30日,郑东新区祭城路街道正光街社区联合恒丰银行郑州分行等企业走进武警郑州支队执勤一中队,开展“军民同心庆‘八一’,共叙鱼水深情长”慰问活动,为武警官兵送去祝福和关怀。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郑州各单位、社区、企业等纷纷开展活动,为军人、军属、退役老兵等送去真切的关怀和慰问,谱写了一幕幕动人的“军民鱼水情”。

郑州红色基因深厚,双拥传统已融入郑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从政府到社会各界,从社区到企业,处处流淌着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双拥赞歌。新郑市创新实行“千企万店助拥军”模式,汇聚拥军企业1000余家、门店3万余家,从餐饮、医疗到交通物流,企业、商户积极响应,为军人军属提供“三优”服务。

同时,郑州构建起多维宣传教育体系,大力营造“军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双拥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双拥路、双拥桥、双拥广场、双拥主题公园等重新升级改造,“双拥宣传圈”逐渐成型;大力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积极承办“烈士纪念日省会各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开展“清明祭英烈”等活动,激发广大军民双拥热情;组织“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进校园”等活动,让国防观念深入人心。

驻郑军队也积极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提升全民国防素养。同时,积极服务地方建设和发展,在乡村振兴、防汛救灾、生态文明建设、平安建设等方面贡献力量。32302部队多次派出官兵到新郑市观音寺镇岳口村修挖水渠、清理垃圾、收割艾草等,并帮助村庄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

黄河奔涌,见证军民同心伟力。郑州,双拥的温暖举措已融入城市肌理,军民融合的硕果正在惠及城市发展。未来,郑州将以更高标准深化双拥共建,让双拥之花更加绚烂绽放。

本报记者 李宇航 赵冬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