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各地研学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文博场馆、旅行社、景区纷纷设计出多元主题与深度体验相结合的研学产品,努力破解学与游割裂的难题,让游客在“行走的课堂”中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

图为老师带领小学员了解历史、了解大自然。湖北省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供图

前不久,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湖北省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第三届“我是长江的孩子·萌娃探长江——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之旅(重庆站)主题研学活动”举行。来自长江沿线16座城市的少年儿童通过五天四夜的沉浸式研学,在红色教育基地、自然秘境与历史场馆中,体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长江文化探索之旅。

走进解放重庆历史陈列馆,讲解员生动的讲述再现了血与火的革命历史,小学员通过馆内珍贵的史料与场景还原,深入了解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感悟到无私奉献的伟大红岩精神;在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学员通过聆听虫鸣鸟叫、辨别珍稀植物标本,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在重庆永川野生动物园,大家近距离观察了非洲狮、孟加拉虎、草原狼、长颈鹿等动物的生活习性……

一系列实践体验后,研学导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回顾了学员在各研学点的精彩瞬间。孩子们也纷纷上台分享研学心得,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此次研学通过在重庆5个区县10余个精品研学点的深度体验,实现了文化传承可感可及、生态教育入脑入心、区域协作共享共赢的目标。

据悉,本次活动是“我是长江的孩子”少儿阅读推广联盟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该联盟由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发起,致力于推动长江流域少儿阅读事业的发展,共同传承长江历史文脉,从2024年5月成立至今,已有长江沿线的43家公共图书馆加入。(瞿祥涛/文)

图为广西博物馆研学现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跟着文物古迹游广西”研学精讲公益活动(第一期)在广西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举办。

“聚焦广西古代文明”主题精讲活动走进广西博物馆。研学团队从旧石器时代追寻至贝丘文化与大石铲文化,陈列台上造型独特的石器、精致的陶器蕴藏着古人的智慧。随后,研学团队又了解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触摸广西文明的发展脉络。

“广西工业发展历史”主题精讲活动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内容以百年工业发展为脉络,生动讲述了柳州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基地的百年变迁,展现广西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

“跟着文物古迹游广西”研学精讲公益活动是2025年暑期广西研学旅游季的主要内容之一,7月至8月将在广西各设区市持续开展。地点涵盖崇左市壮族博物馆、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通过精讲文物背景、艺术价值及科技原理,穿插互动问答与实践延展等环节,为广大文博爱好者搭建深度触摸广西历史、感知文化魅力的桥梁。(郭凯倩/文)

图为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高中生研学团登黄山一览美景。蔡季安 摄

盛夏的黄山云雾缭绕、奇峰竞秀。7月24日,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高中生研学团抵达安徽黄山风景区,开启了一场探寻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跨界交流之旅。此行恰逢安徽省与马里兰州缔结友好关系45周年,赋予这场研学更深层的意义。

学子们登顶后,瞬间被黄山如画的风光所震撼。行至玉屏景区,千年迎客松傲然挺立,苍劲枝干如热情张开的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大家纷纷驻足,用镜头定格这动人瞬间。

研学团此行不仅沉醉于黄山的壮美,更深刻感受到东道主的真挚的情谊。学生尼奥比·安克瑟·雷耶斯感慨:“黄山的宁静令人难忘,我们共同在迎客松下合影,纪念两地45年的情谊,画面无比美好。”

“我希望学生们亲身感受中国的美丽、这里人民的友善。”带队老师切尔西·纳卡巴亚什说,“中国人的好客令人感动,不少学生在这里结交到了好朋友,期待未来他们能带着家人重返这里,再续友谊。”

未来一段时间,研学团还将探访屯溪老街、黟县宏村等地,继续解锁徽州大地的多元人文与自然之美。(孔令晖/文)

图为红色研学现场。福建省龙岩市南山镇中复村供图

近日,“红军长征第一村”——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跨村联建红色研学活动。来自厦门的28名青少年学员走进中复村、桥下村、蔡屋村,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调研,在红色沃土上感悟革命精神。

1934年9月,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中复村集结,从观寿公祠前的石板路踏上长征路,村口的红军桥镌刻着军民惜别的深情。

研学活动在观寿公祠前拉开序幕,师生奏唱国歌、回溯红色历程;晚间的红色主题露天电影放映让革命故事在光影中流转。随后6天,学员在多元场景中感悟红色文化与乡土情怀:在田间地头拔花生、用石臼打糍粑,将客家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重走长征路时驻足红军桥,触摸革命岁月的温度;中央红军第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内,通过历史文物与数字化展示重温革命历史……

在桥下村,非遗传承人指导学员编织红军斗笠,于篾条经纬间探寻革命故事,既体味了革命年代的艰辛,更厚植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员还自发在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在松毛岭战役遗址战壕中体验模拟战斗,沉浸式感受那段峥嵘岁月,深刻领悟“硝烟虽散,精神永存”的内涵。

此次跨村联建红色研学是南山镇“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整合长征遗址、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等资源,构建起“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的立体课程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员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完成从传承记忆到担当使命的成长。(黄国勇/文)

图为学员在老师带领下体验薛涛笺木版水印技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供图

7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沉浸式非遗研学活动第三站在成都望江楼公园开展。20余组青少年家庭循着唐代才女薛涛的足迹,亲身参与成都木版水印技艺(薛涛笺木版水印技艺)体验,让沉淀其中的文人智慧在指尖绽放。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独创的薛涛笺,凭借小巧精致的样式与雅致的染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争相追捧的奢侈艺术品。研学活动中,参与者在老师引导下参观了薛涛纪念馆、薛涛井等历史人文景点。在薛涛纪念馆,学员借助文物展陈、诗词碑刻以及多媒体影像,全方位了解薛涛的生平故事和她为巴蜀文化所作的贡献。“薛涛笺的出现和成都的造纸工艺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薛涛以芙蓉皮和浣花溪水为原料,创新运用木版印花技术把笺纸染成桃红、松花、云母等颜色,还在上面装饰花鸟纹样,让笺纸既实用又富有艺术美感。”研学老师讲解道。

进入体验环节,非遗传承人对薛涛笺木版水印技艺的完整流程进行了细致讲解。之后在老师指导下,学员在雕版上均匀涂抹颜料、盖上宣纸后轻轻按压,片刻之后揭开,一幅幅《薛涛制笺图》清晰地呈现在纸上。

“除了拓印,我们还参观了园内的清代建筑,进一步了解了薛涛的生平。”学员袁新竹说。(王雪娟/文)

图为中国工艺美术馆古琴艺术社教活动现场。中国工艺美术馆供图

暑期已至,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面向非遗爱好者、高校师生推出“遇见非遗”社教系列活动。自7月12日至8月31日的每周六和周日,以讲解、展演及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示我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前已举办4期关于古琴、昆曲和华山戏法的讲座与展演,后续还将举办西安鼓乐、北京皮影、华州皮影、赣剧等主题活动。

与此同时,中国工艺美术馆还组织了“非遗有约 清凉一夏”非遗市集活动,邀请来自浙江、福建、山西、江苏、河南等省区市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汇聚了宋锦织造技艺、玉雕(苏州玉雕)、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苗绣、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等40余项非遗,打造集体验、互动、销售为一体的“非遗+”平台,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站式文化体验。(刘源隆/文)

(来源:中国文化报)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