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彩笔唯天色,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王邦彦、丁云青夫妇中国画纪念展将于8月1日在经七路河南省文联美术馆揭幕。

王邦彦、丁云青夫妇是河南美术界的前辈与践行者。他们的艺术生命,恰与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同频共振,在时代的画布上,以赤子之心晕染出独有的光彩。

王邦彦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诗。1938年投身抗日烽火,他以笔为枪,在太行山脉的硝烟中镌刻家国情怀;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再执画笔,将保家卫国的赤诚凝于纸面。硝烟散尽后,他负笈中央美术学院,得齐白石、李可染、蒋兆和等宗师亲授,兼容百家,终成一格。从军人到文人的蜕变里,那些血与火淬炼的赤诚从未褪色,反而化作艺术中最鲜明的“红色基因”,让每一笔勾勒都带着历史的温度与力量。

丁云青的艺术,则如她笔下的牡丹一般,兼具风骨与柔情。出身河南邓州丁氏家族的她,1978年在开封创办“铁塔画室”,以开放的姿态播撒美育种子,千余幅作品远渡重洋,在英、美等十余个国家绽放东方笔墨的魅力。她画牡丹,从不落俗媚,笔酣墨饱间,是枝干如铁的劲挺,是花瓣含露的鲜活,恰似她本人——既有胸怀天地的轩昂气,又藏对生命本真的温柔凝视。

他们共同经历了中国画的时代转折:当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主义相遇,当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碰撞,如何在兼容并蓄中守住中国画的根与魂?两位前辈以“为我所用”的智慧给出了答案,从生活的肌理中汲取灵感,让一切养分都为表达“中国人的精神”服务。这种开放式的实践,让他们的作品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生活的呼吸感,至今读来仍觉鲜活有力。

如今斯人已去,墨香犹存。那些留在纸上的山河、花鸟、人间,是他们对艺术最执着的告白,是两颗不老心的真诚对话。当我们驻足画前,望见的不仅是笔墨的精妙,更是一份穿越时光的坚守——以彩笔追天色,以初心映时代。

这或许,就是对“梦中彩笔唯天色”最好的注解。

王邦彦照片

王邦彦(1921.3.27—2008.10.31)

河北顺平县人。他自幼喜好绘画,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39年调往晋察冀军区冲锋剧社做美术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在职学习;1942年回剧社任美术队队长。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木刻《牧羊人》《月夜送粮》《铁路大翻身》《参军光荣》等;1943年创办《冲锋画报》。1946年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美术组,发表木刻《舍衣救穷人》、连环画《一个战士的转变》等;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深入前线画战地速写,主要作品有肖像画《战斗英雄郭恩志》、连环画《独胆英雄杨胃良》、国画《深山采矿》等。荣获朝鲜政府“三级国旗”勋章一枚;1953年回国,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五年,师从齐白石、李可染、王式廓、蒋兆和、叶浅予、张仃等绘画大师;1959年分配到河南郑州艺术学院任美术系副主任;1962年起任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美术系副主任;1980年调任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是全国美协会员。在艺术上擅长山水,兼画花鸟、人物,作品有《春风》《仙人花开》《农村女电工》等为中国美术馆及省市博物馆出版收藏、出版。

入选《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人物志》《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书籍;1983年离休,兼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王邦彦 《画案上的猫咪》 纸本水墨  61cm×90cm  1999年

丁云青照片

丁云青(1935.10.10—2004.8.5)

祖籍河南邓州。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专科学校,任开封市工艺美术学校教师。1980年创建铁塔画室。1982年10月任职于河南省群众艺术馆。1985年受聘为河南大学名誉教授。

丁云青的绘画笔墨酣畅、色彩强烈,风格挺拔劲秀、气宇轩昂。幼年学习书法,后学习花鸟画。 作品《无题》入 选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初晓》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春长在》《红牡丹》《黄牡丹》《绿牡丹》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2年在武汉举办个人画展,1995年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96年于广州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9月应邀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馆藏画展、全国花鸟画展、美国“中国画廊”画展、中国香港“当代名家书画展”等大型展览。

丁云青 《焦骨牡丹》 纸本水墨  135cm×68cm  1988年

据悉,这次纪念展为期10天,将展至8月10日。

(郑州日报记者 楚俪)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