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万千海内外炎黄子孙汇聚黄帝故里,在巍巍具茨山下,共溯华夏文明之源头,追思先祖丰功伟业;在滔滔黄河岸边,同启民族精神之薪火,感悟中华民族血脉传承。

500米,铺展开文明长卷

风从具茨山吹来,五千多年那厚重的文明长卷徐徐展开。

黄帝宝鼎前,六大拜祖队伍组成的方阵如群星列阵,静候入场,每个方阵90人,540位同胞象征着华夏儿女来自五湖四海。

白良/图

五千多年前,人文初祖黄帝在此点燃文明火种,一个时代帷幕开启,‌从钻木取火到礼乐教化,黄帝点亮的文明火种,历经五千多年风雨依然长燃。

寻根门上,乳钉纹、云雷纹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时空,回应着远古的叩问,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秋不移的守望与传承。这扇门,不仅是通往拜祖广场的通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自寻根门至拜祖广场黄帝像前,距离五百多步,每一步都是对五千多年时光的丈量。

周甬/图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像道两侧,十二方轩辕碑巍然矗立,碑上镌刻着篆书的《黄帝本纪》,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些碑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这庄严的氛围中,12位素衣琴师以古筝奏响《黄帝颂》,弦音顿挫,那是仓颉造字的铿锵;气韵悠长,那是嫘祖缫丝的浪漫,宫商角徵羽间流淌的,那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密码。

一棵树,舒展成文明的时空

从古到今,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棵参天古树,它见证了离乡背井的无奈,承载着落叶归根的企盼。系祖坛正中,就有一棵这样的“树”。

“浩浩穹苍,巍巍嵩岳。同祖者,血脉之源也。同根者,文明之始也……”系祖坛旁,十数名青衿手执《同根赋》齐声高诵,中央矗立着一株巍然屹立的“同根树”,它的根系深扎向始祖的原点;它的树冠,舒展成文明的时空。

王秀清/图

五千年破土生发,十四亿枝叶同根。“同根树”与坛上诵读的、专门为拜祖大典创作的《同根赋》相呼应,呼应了大典‘同根同祖同源’主题。深棕色的枝桠上遍垂红色祈福丝带,承载着中华儿女对根的祝福与祈愿。

“我从寻根门走过来,便与这棵‘同根树’遥遥相望,那一瞬间参天大树这四个字就从我脑海中跑了出来,古话说树高千尺,终有根本,站在这里,我不禁肃然起敬。”参加拜祖大典的董女士仰望着“同根树”,久久不愿离去。

一座祠,铭刻着朝圣的虔诚足迹

一路向前,竹简林立道旁,简上银钩铁画,镌刻下天人和合的《黄帝内经》。轩辕桥上,六十四名佾生阵列如星,承袭周礼八佾之制,舞起,进退间肃穆威仪,尽显华夏礼乐气度。

李利强/图

“又一次来新郑拜祖,河南变化很大,这次打算多住几天,逛逛河南老家。”来自福建的廖先生一边拍照一边说。

轩辕桥下,明代遗址犹存,铭刻着先民朝圣的虔诚足迹,黄帝故里祠,朱檐青瓦承载着千年香火,见证着世代子孙的敬祖深情。

故里祠为传统四合院建筑,院内正殿供奉黄帝像,墙壁上精美壁画,描绘了黄帝的丰功伟绩。大殿内陈列着指南车和大鼓,这些都是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院子东西两座配殿分别供奉嫘祖与嫫母,是黄帝两位妻子,分别为养蚕制丝技艺和原始织布工具的创始者。

早上8时刚过,院子里的香炉前已经站满了排队敬香的人群。大典开始前,来自海内外的华人纷纷敬香施拜,向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献上最深的敬意。

一曲舞,是先民对苍穹的向往

乐舞敬拜环节,“羽人通天”舞蹈惊艳亮相——佾生成列,谦谦君子,以其诚于内、形于外的礼仪,立于天地之间,为天地献上最崇高、最诚心的敬意……

李利强/图

羽人不仅是一个神话形象,更寄托着先民对苍穹的敬畏和对星空的向往。

64名来自塔沟武校,平均年龄十六七岁的少年舞者,身穿明黄色的传统服装,化身“羽人”,伴着庄严的鼓乐声缓缓入场,队列整齐划一,举手投足尽显君子之风,彰显国之礼仪。

李焱/图

“这次已经是我们学校第十八年参加拜祖大典了。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羽化通天’这个节目又借古礼达今意,因此,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排练,与平日里的演出不同,八佾舞需要我们的演员从武术的圈里边跳出来,然后去跨界展示舞蹈的部分。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让我们对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文化历史有更深的理解。”负责此次表演的塔沟武校教练王慎在采访时说道。

一颗火种,让文明接续传承

大典开场的短片中,火种从黄帝故里最高点具茨山巅传递而来,点燃了轩辕殿前的圣火台,嘉宾们借此点燃手中的火炬,喻义火种接续、文明传承。

周甬/图

当歌声响起,来自香港地区的莫华伦、澳门地区的龙紫岚和台湾地区的颜人中以及海外华人代表王蓓蓓,和内地的学生们齐唱《黄帝颂》,同心证同根。

莫华伦说:“其实我们莫家也是几百年前从中原河南去的广东。中华民族的根就在这里。我希望全世界的华人、华侨都有机会来河南、来郑州、来新郑寻根问祖。我觉得参加拜祖大典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

李利强/图

嘹亮的歌声不仅响彻故里现场,更与来自河南五地的合唱遥相呼应,它们都是黄帝文化的遗迹遗址地。分别是新郑具茨山——黄帝曾在此迎日推策、新密黄帝宫则为黄帝练兵讲武之地、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原——黄帝铸鼎之处、济源黄帝祭天坛——黄帝祈天之所、西平嫘祖庙(嫘祖是黄帝妻子,对她的祭典久盛不衰)。

这五地儿女还将依次敬献拜祖仪品,分别为新郑具茨山黄土、新密岐黄中医药材、济源黄帝祭天坛炭火、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原金石、西平嫘祖庙缫丝蚕茧,共同点亮中原大地黄帝文化的时空坐标,祈愿家乡风调雨顺,祖国繁荣昌盛,世界和平和睦。

徐宗福/图

​“祈福中华”环节,拜祖台上,一幅波涛壮阔的黄河画卷徐徐展开。来自海内外优秀炎黄子孙代表,面向人文始祖深深鞠躬,手持祝福印章,在画卷上盖印。随后,灵蛇昂首、篆体遒劲的乙巳纪年印为壮美山河铭记此刻盛景,以黄河为证,华夏儿女共同祝福国泰民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在盖印时格外郑重,“从黄帝‘抚万民,度四方’到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文明就像这永不回头的黄河水,永远向着更开阔的未来奔涌。”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