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721年秋,年仅21岁、刚刚高中进士并荣任太乐丞的王维,绝想不到自己仕途的第一次重大跌宕,会与郑州紧密相连。
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将他从繁华的京城洛阳猛然抛向贬谪之路。当他心怀巨大的失落与迷茫,步履沉重地踏上前往遥远济州(今山东聊城)的旅途时,郑州,成为了他仕途起伏的第一站。
此后,无论是四年后带着满身疲惫与未卜前程的归途停泊,还是辞官走向归隐的嵩山之路,郑州这片土地,都以其独特的地理坐标和人文风貌,深深烙印在王维的诗行里,见证了他从意气风发的京城才俊,到卑微失意的济州仓曹,再到寻求心灵宁静的嵩山隐士的半生浮沉。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维进士及第,被授予太乐丞一职,掌管朝廷祭祀宴享所需的音乐、舞蹈教习。然而,这仕途的起点却陡生变故。供职仅仅数月后,因属下伶人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享用的“黄狮子舞”,王维受牵连获罪,被贬为济州(今山东济宁附近)司仓参军。
21岁的王维,还是个意气风发的热血少年,然而初入仕途就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他心中的失意与苦闷可想而知。
少年王维,图源网络
在前往贬所济州(今山东聊城)的途中,他途经郑州、荥阳,留下了《宿郑州》与《早入荥阳界》两首诗作,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的心境与见闻。
刚出洛阳不久,王维遇雨投宿郑州。秋雨淅沥,更添凄凉,他提笔写下《宿郑州》:“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去欲何言,边穷徇微禄。”
清晨告别洛阳,日暮便栖身郑地。连绵的秋雨笼罩四野,眼前,老农扛锄踏草归来,牧童在细雨中放牧。环顾四周,庄稼围绕着农舍,蟋蟀声应和着机杼鸣响,鸟雀喧闹于渐熟的禾黍间,一派宁静的田园生机。然而,置身于此情此景的王维,心中想的却是:明日即将渡过京水,前往那更偏远的贬所;谁能想到,昨日还在繁华的洛阳(金谷)呢?这强烈的今昔与境遇对比,将他失意苦闷的心绪映衬得愈发浓重。
但王维终究是王维。离开郑州,经过荥阳时,他似乎已稍稍调整了心境,开始留意并欣赏起沿途的风光。
在《早入荥阳界》中,他兴致盎然地描绘了荥阳的风土人情:“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河道弯曲处屋舍密集,平川之上人烟繁盛。秋日的田野庄稼丰茂,晨曦下的市集人声喧腾。然而,描绘完这充满生机的景象后,笔锋一转,他的思绪又飘向了未知的前程:“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前方云雾缭绕的贬谪之地,如同孤舟驶向渺茫的远方,未来如何安身立命?这深沉的叩问,流露出他面对未知命运时的不安与思索。
王维像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济州度过了四年光阴的王维终于任期届满,得以启程归京,等待新的任命。
归途乘舟,小舟载着他抵达汜水,停泊在广武城(今郑州市西北的广武山下)。时值寒食佳节,这本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想到即将重返洛阳,王维心中固然泛起一丝喜悦,但这喜悦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被前途未卜的感慨与焦虑层层包裹。
孤身漂泊于异乡,寒食的清冷更添寂寥。眼前暮春景致,反成了愁思的引线。心绪翻涌之下,他提笔写下了《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从汶阳到广武,地点的变化背后是王维长达四年的煎熬。泪眼朦胧中,他看到的是无声飘零的“寂寂落花”,听到的是山鸟凄清的悲啼;岸边“青青杨柳”之下,是与他一样渡水前行的匆匆过客。暮春本应生机盎然,然而在王维浸满愁绪的眼中、耳中,却只剩一片萧瑟与哀音。
这份深沉的戚戚之感,其根源正是济州四年的失意岁月。遥想当年,少年王维十五岁进京应试,十七岁便作出流传后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才华横溢,诗书画乐无一不精,甫入京城便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宾。初登进士第时,他或许也曾意气风发,以为锦绣前程唾手可得。然而世事难料,一场贬谪猝不及防,将他从云端打落,远放至济州担任管理仓库的卑微小官——司仓参军。这巨大的身份落差,早已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如今,舟虽行至归途,京城在望,但未来依旧笼罩在未知的云雾之中。四年的冷寂尚未散去,前路的迷茫又悄然袭来。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抵京后,王维并未迎来期盼中的仕途转机。长安的繁华喧嚣如隔世烟云,仕途不顺、妻子离世,这些忧愁如丝线般缠绕心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维选择了辞官归隐,暂栖于嵩山。
此地清流婉转,依傍着绵延草木。诗人车马徐行,从容不迫,似与这山水同怀着一份默契。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
那潺潺清溪,恍若含情脉脉,有意伴他同行;暮色中倦鸟归巢,声声啼鸣,似邀他同归山林。流水有情,飞鸟有意,这份自然风光,悄然慰藉着心底的伤痕。
然而车行渐远,景物亦随心境悄然转深——“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
这句诗是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特点的典型体现。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时间、地点、色彩一一排列,一幅物象万千的嵩野秋色图映入眼帘。荒城古渡是荒凉的,巍巍嵩岳是雄浑的,秋季山林是斑斓的,这些色彩正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多重波澜,对未来的日子又不确定,也有期望。
车马终于抵达巍巍嵩山脚下,这段旅途也到达终点——“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
山势峻拔高耸,绵延入云。诗人于山麓驻足凝望,决然道出归心:从此闭门谢客,不问尘嚣。这“闭关”,是归隐嵩山的藏匿,更是精神对山水深处静寂的皈依。京城仕途的失意,发妻离世的痛苦,皆成前尘。他决意将灵魂安顿于嵩山巨大的寂静里,让自然洗尽浮名带来的创痛。
郑州那个淋着秋雨的失意青年,寒食汜水边那个泪沾衣巾的归客,最终在嵩山的暮色里找到了归宿,也为“诗佛”文风埋下了一颗澄澈而坚韧的种子。“归来且闭关”,这扇闭上的心门,通向的却是更为辽阔深远的诗境与禅意人生。(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