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直播是深受许多网友喜爱的娱乐方式。然而,近年来,一些主播为了谋取流量和利益,打着“户外竞技”的旗号,公然直播猎鸟猎兔、传授“猎杀技巧”等内容,传递不良导向。(8月6日新华网)
网络直播间变成“狩猎场”,主要目的是吸引流量和粉丝,从而带动相关猎物及狩猎工具的销售牟利。
这类新型盗猎活动通常表现出三大特点。第一,用暗语规避监管。管捕鸟叫“防鸟”、野鸡叫“牛”、斑鸠叫“89”,并且摸黑行动,位置隐秘。第二,线上线下“偷猎教学”。部分粉丝不满足于线上观看,会找主播线下取经。第三,打“擦边球”卖狩猎工具。表面上只说用于特殊行业和日常监测,粉丝购买后可添加商家联系方式,获得捕鸟“教学”。
今年4月,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破获一起以网络直播“教学”猎鸟,引流售卖狩猎工具牟利的案件。
这类直播,可以说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基于平台算法,更是很容易被精准推送给潜在用户,为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不仅如此,肆意猎杀动物,传播不良价值观,可能吸引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跟风模仿。
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使用毒药、爆炸物、电击或者电子诱捕装置以及猎套、猎夹、捕鸟网、地枪、排铳等工具进行猎捕,禁止使用夜间照明行猎、歼灭性围猎、捣毁巢穴、火攻、烟熏、网捕等方法进行猎捕。
据了解,公安部近期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将互联网交易平台作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对危害国家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犯罪活动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希望主播口中的“捕鸟特别好使,一打一个准”,能反施己身——执法特别给力,也一打一个准,将不法分子一个个地尽数捕入法律这张“大网”。
现如今,很多人为博流量而不择手段。为刹住这股歪风,需要平台自律,切实履行监管责任;需要网民自觉,文明理性参与网络空间;需要社会自醒,形成爱护野生动物的社会共识。
用法律和道德敬畏自然,守护生命的美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便利更要人性的温度。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