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看!我这罐桃子放得够不够?”4岁的贝贝踮着脚,把切好的水蜜桃往玻璃罐里塞,粉红色的果汁顺着指缝淌下来,在阳光下闪着蜜糖般的光。不远处的黄河大堤上,千亩桃林绿浪翻滚,黄桃、油桃、水蜜桃挂满枝头,与林间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交织成一首夏日欢歌——这是中牟新区雁鸣湖镇九堡村“桃约七夕、助农桃酿”活动现场最寻常的一幕,却藏着都市人向往的田园诗意。

指尖非遗:老手艺邂逅新活力

活动现场,九堡村主理人冯雅森正耐心传授酿桃酒技艺:“酿桃酒讲究‘三轻两重’,轻摘果、轻洗涮、轻入瓮,重选料、重密封。”大小朋友围坐。清洗桃子时认真细致,去核切块间默契交流,将果肉、冰糖有序码入玻璃罐。孩子们小手笨拙却专注,家长们在旁耐心协助,罐中渐渐堆满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亲子协作的温馨与对美好成果的期待。罐上“封酿”标签,像给这份期待盖上时光邮戳,等待发酵出醇香。

活动现场,亲子档温馨满溢,孩子举着桃子问东问西,家长笑着答疑,把爱融入一罐罐桃酿;邻里结伴热闹交流,分享采摘技巧、交流酿酒心得,助农活动成为了社区温情纽带。大家在操作中,了解传统酿艺,更用行动助力桃园农户,让千亩桃林的产出,通过手工体验,连接起城市里的烟火温情。

来自郑州的张女士正陪着儿子向玻璃罐中放冰糖。“平时在办公室敲键盘,哪碰过这些?”她举着写着“封酿”二字的玻璃罐笑,罐里的桃子正慢慢渗出汁液,“冯老师说等七夕开封,到时候带着自己酿的桃子酒再摘新桃,想想都美。”

桃林欢歌:千亩果园成了“自然课堂”

穿过九堡村,千亩桃林里更是热闹非凡。“爸爸快看!这颗桃子比我拳头还大!”5岁的妞妞举着个红得发亮的油桃,举过头顶向远处的父亲炫耀。她的小篮子里已经躺着五六个“战利品”,有的带着绒毛,有的泛着蜡光,都是刚从枝头“抢”来的新鲜货。

果园李师傅守在过磅处,手里的计算器按得飞快,脸上的笑却比桃还甜。“今年游客自己摘,说是用来酿桃子酒,光周末就卖了2000多斤。”他指着身后的桃林说,这片地挨着黄河岸,沙壤土透气,结出的桃子“咬一口能飙汁”。说话间,几个年轻人抱着纸箱跑过来,“师傅,再称十斤黄桃!刚听老师说,黄桃酿酒最是绵柔。”

田埂上,一群小学生围着冯雅森听讲解。“这个桃子的品种叫 甜如蜜,甜度能到15度。”冯雅森摘下片桃叶让孩子们闻,“你们看叶子背面的绒毛,这是咱黄河滩桃子的‘身份证’。”孩子们的鼻尖凑在一起,桃叶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成了最生动的自然课。

夕阳西下时,满载而归的人们排着队过秤。玻璃罐里的桃酒在余晖中泛着琥珀光。晚风掠过桃林,送来阵阵清香。这香气里,有桃子的甜,有桃酒的醇,更有黄河儿女用匠心与土地对话的智慧。当最后一缕阳光吻过“桃酿”,九堡村的夜色里,已开始酝酿一场属于七夕的甜蜜约定。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梁亚婷 徐少杰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王洋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