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苏苏州轨道交通服务集团上线了全国第一家地铁内的社区食堂,乘客不用出地铁站,花20元就能吃上三菜一汤的热乎饭,极大方便了乘客,特别是上下班通勤人群。无独有偶,云南昆明的地铁大食堂也将于4月中旬对外营业,解决城市上班族“没时间买菜做饭”的消费需求。对此,网友们直呼太贴心。
据报道,地铁食堂运营十分精细化:拒绝预制菜,透明厨房直播,滚动播报食材价格,营业时间“早7晚10”……食堂盘活了地铁车站里冷冰冰的角落,把闲置的站厅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服务场所,吸引了众多网友前往打卡,地铁里每天挤满了前来吃饭的人,被赞为“不愧是真正的‘一公里’服务”。
这一举措是轨道交通企业创新车站商业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事实上,车站商业收入有限,一直是很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短板。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资源经营专业委员会去年编制的《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经营年报(2023)》,2023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经营总收入为611亿元,其中车站商业收入只有12.26亿元,商业面积为153.2万平方米。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而言,其收入除了票务收入和相关补贴之外,资源经营收入来源有两大方面,一个来源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物业开发模式,另一个来源则是“广通商”模式,即包括物业租赁及管理、车站商业、传媒广告以及信息通信等多个方面。在“广通商”模式中,车站商业收入仍为各项目中最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商业设施的不足,不仅制约了企业收入,也使得消费者感到不便,正因如此,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必要拓展车站商业的经营模式,增加车站商业的收入。苏州轨道交通相关负责人称,“我们还有4个项目,今年将统一完成改造,通过商业上的增量,反哺地铁线路建设费用。”
不过,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车站商业设施也不是越多越好。一方面,车站商业的设立需要考虑到运输安全因素,确保站点内的消防安全以及人流畅通,另一方面,尽管城市轨道交通每日客流量高,但是消费者在车站内停留时间也短,特别是通勤族,不同站点、不同时间的客流构成往往也有区别。进站刷卡闸机不停嘀嘀作响,并不意味着车站商业设施一定也会生意盈门。
换言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要拓展车站商业,需要在确保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的前提下,切实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打造“轨道+消费”的经营模式,寻找并引入适合车站条件的消费业态,增加消费体验感。在具体操作中,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形态,不同线路、不同站点可以因站施策,在形成品牌化、标准化、系统化经营方式的同时,也要避免车站商业“千站一面”。
(原题为《地铁食堂火了,带来哪些启示?》 作者 赵昂 来源 工人日报)
统筹:陈若松
编辑:左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