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位于北京老城内城的正中央。它既是封建帝都的象征,也是整个北京城规划建设的核心。紫禁城占地约72万平方米,有各种形式的宫殿9000余间。其建筑形式包括宫、殿、楼、阁、亭、榭、厅、堂、廊、厦、门、庑等,错落起伏,疏密有致,且多为土木结构,黄琉璃瓦盖顶,青白石作基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在宫殿的规划建设上,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古代都城规划上的理论、技术和艺术,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典型,是中国古代的“营国之最”。

空间序列的韵律之美

自古以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创造了一个与之相应的平面布局和外观。这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组成庭院,进而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并沿着轴线以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诗经》中所描写的“作庙翼翼”的艺术效果。而且也正是这些层层叠叠组合而成的院落,把建在高8米多汉白玉台基上的,高35米的太和殿衬托得更加庄严壮丽、宽阔巍峨。

这是一种以简单重复的基本单元组成的、复杂的建筑群落,在严整中又富于变化,变化中又求统一,体现出一种整体之美、均衡之美、理性之美。

人们在某个空间序列中行进时,总要按照一定的轴线方向或一定的空间布局顺序,从一个空间进入到另一个空间,直到走完这个空间序列,才能获得关于它的总印象。这也正是建筑规划师希冀通过建筑物之间距离的长短、空间的大小、形制、体量、色彩等,以及他们在空间序列安排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图。我们把这种意图,称之为“匠意”。

试想,我们从正阳门往北,进入原来的大清门,经过两厢的“千步廊”,跨越长安街、金水桥,进入天安门、端门、午门,再穿过太和门,踱过门内五虹、玉阶三叠托起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再经乾清门,过后朝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宫,步入御花园,出神武门,登上景山的万春亭,向北放眼,鼓楼、钟楼在望……这一条长约4500米中轴线贯穿着十余个大小不同的空间,组织着三殿、三宫,东西六院。那一系列门楼、殿阁和广场空间所构成的建筑群落,高低起伏、紧缓疾徐的节奏变化,让步入其间的人也随之激荡跳跃。

“高潮”是艺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核心部分。它能引起人们情绪的共鸣,而赋予作品生动的审美感受。它是整个作品艺术构思表现的焦点。而紫禁城建筑空间序列和高潮的安排,不仅独具一格,而且在“高潮”出现之后还有系列次要的空间序列延续下去,直到钟鼓楼之后,才分给东西两侧的安定门、德胜门作为结尾。而这又正是咱中国哲理——“余味犹存”或“意犹未尽”的体现,即将“高潮”涌起的激情逐渐在“欲断意不断”的次要序列下逐渐平静下来,让人回味无穷。

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评价“北京老城”: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建筑尺度和比例之美

当人们在欣赏建筑之美的时候,不仅仅在乎其形象、比例、色彩和装饰的艺术,更在乎蕴含在其中的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座建筑的三维空间尺度与部分比例,决定了该建筑自身的美,而几幢建筑组合为庭院,或是几组建筑组合成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要求建筑互相组合的空间尺度和比例。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组合就是采用空间体量的大小对比、形状对比或由小到大的有规律变化来突出高潮,或预示着高潮的到来。在采用对比手法之后,所产生的视觉和变化,因突然变化带来的新奇感,比建筑匠师们所要追求的效果更为明显。

紫禁城的建筑之美不仅仅在于其形象、轮廓、色彩和装饰艺术,更蕴涵于建筑空间的组合和比例之中。

一座建筑的三维空间的尺度与部分的比例,决定了该建筑的自身之美。你看,如端门与午门之间的平面尺度为纵深350米,街宽110米,形成了1:3的呈狭长形的御街;太和门庭院的深度是130米,但宽度为200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阔的平面,其长宽之比为130:200=0.65,这也是面积中最美的比值。它与近代所用的“黄金分割率”非常接近。还有,从大明门(清改大清门)到万岁山(清改景山)的总长度为5里,而从大明门到奉天殿(清改太和殿)庭院中心的长度是3.09里,两者之比3.09:5=0.618。这正是近代所为的“黄金分割率”。

任何一件艺术品,当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整个作品的0.618部位上,其效果是最好的,紫禁城里的建筑布局做到了!

不仅如此,我们古代的建筑匠师们还利用升高主体部位的地坪来突出高潮。在建筑实践之中的台阶或楼梯,联系着高低地坪,它的指向就在预示着“高潮”的出现。这也是烘托高潮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紫禁城的三大殿,之所以踞于高8.3米的汉白玉台基之上就是如此,且是三上三停,太和殿巍峨高耸的体态,是在逐步登高之中——先见到殿顶,而后才走到殿身。正因于此,才愈发地显得“重威”了,令人望而生畏!

色彩设计的整体之美

在建筑艺术中,建筑物的色彩、质感、光彩等,共同组成传达建筑形色美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它们对建筑形态形貌共同作用,形成人们对建筑整体形象的视觉审美感受。而不同的色彩又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紫禁城,就是运用色彩在建筑中的这种作用,来取得视觉审美上的理想效果的。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是黑、白、土红和赭石。红色是最早的流行色,它给人以喜庆、向上、热烈、奋进的效果。到了奴隶制社会,则把青、赤、白、黒、黄,看作是东、南、西、北、中和木、火、金、水、土的五方正色的代表。而到了封建社会,黄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也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于是成了皇帝御用的色彩。

明清北京紫禁城以大面积的黄色琉璃瓦作顶,宫殿区的宫墙、檐端,一律是红墙身、红柱子、青下肩,远望似黄色琉璃之海,再以规格化的彩画等等给建筑披上金碧辉煌的色彩,形成丰富和谐的艺术效果。更为难得的是,在紫禁城的周围,还以胡同为骨干,串成了形制统一,以灰色为基调的大面积广阔低矮的四合院。每当盛夏来临,这些四合院中绿荫又组合成了面积广阔的翠绿色海洋,把金光闪烁的“宫殿之海”映衬得更加雄伟高大、气势磅礴。一个城市的规划,在全城的布局上作出如此大胆的规划设计,并形成了理想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的城市规划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英国人李约瑟,在总结了现代建筑师们对北京老城的评价后这样说道:中国的观念是十分深远的,也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在一个构图中有数以千万计的建筑物,而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这种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了它的最高水平。它将深沉的对大自然的谦恭情怀与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

(作者 朱祖希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