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座城市的灵魂何在?或许,它浸润在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里,回响在邻里间温情的寒暄声内,镌刻于斑驳沧桑的老城墙之上,展现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街区内,亦或是跳动在每一个年轻人为美好生活拼搏、炽热跳动的胸膛内。
202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数字引发关注——三年累计来郑留郑大学生已超67万人。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摄
一个城市是否开放包容,活力四射,城市流入人口数和“年轻力指数”无疑是最生动的注脚。
郑州常住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十,10年净流入300多万人口,上榜“全国十大最多人口净流入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7岁、“城市年轻力指数”居全国第五。这一串串不断攀升的官方数据,标示了“郑州”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含金量。
而数字背后,更是无数青年才俊选择郑州、扎根郑州的生动故事。郑州,正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蓬勃发展的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未来,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土。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摄
人才发展友好 幸福指数飙升
“生活成本低、人情味足、文化氛围浓厚、高学历人才受到尊重、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得到收获和回报”……当在互联网平台提问“为何你选择郑州这座城市”,回答千人千语,但每一个答案都令人感到温暖。
当郑州在短剧市场异军突起,被冠以“竖店”之名时,毕业于河南大学、漂泊创业十年的青年导演陈朦,看见这一风口,当即拍板决定来到郑州再次创业。“从着手为公司起名到办好系列手续,仅用时3天。”陈朦感慨,一路绿灯的“郑州速度”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和对干事创业人才的尊重。而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标建筑、时尚与科技并存的都市空间,更为其源源不断提供着短剧创作灵感。
郑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冠星,在求学路上与郑州结下不解之缘,更留在了郑州这片热土深耕科研领域。面对美国钎料巨头垄断中国市场的严峻挑战,张冠星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与决心,率领其团队历经90个日夜的艰苦攻关,冲破枷锁,取得的成果在载人航天、热核聚变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沓发明专利证书更是她在郑州这座城市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写照。
嵩山美寓人才公寓(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摄)
2024年中下旬,郑州中原区新发布了一批人才公寓。在该区域一文化公司就业的小程和同事们纷纷就近选到了心仪的住所。“我挑选到了一间两室一厅,每月租金和水电费等加起来千元左右,比市场价格低了不少,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幸福指数也不断上升。
在首届发现郑青春短视频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土生土长的郑州人@PINK飞叔的镜头中,城市的创新故事、郑州的温情细节、青年的拼搏奋斗这些郑州发展密码,变得可感可知。
“走进博物馆,我们能够回溯郑州的厚重与博大;在郑东新区,我们看见郑州如何以科技赋能全球;逛逛油化厂创意园,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让人心生欢喜。”@PINK飞叔表示:“郑州也许并不完美,但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人来到郑州、融入郑州,成为郑州人,靠脚踏实地的努力,解锁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2月22日,郑州2025年“春风行动”青年人才专场招聘会在郑州体育馆举行
相关政策频出 托举青年希望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提供就业补贴、住房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人才驿站、经费支持、科研奖励、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每一个满怀憧憬扑进郑州怀抱的“孩子”,郑州总是以一种近乎无私的慷慨,毫不吝啬地倾其所有,只为托举每一个梦想。
保障就业、助力发展。近些年来,郑州市陆续发布多条涉及青年就业创业保障补贴政策,充分考虑青年人才对工作机会、事业发展、工作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深层次需求,打造涵盖就业创业、安居住房、生活补贴、交友娱乐、婚恋生育、人才认定等各项配套“服务套餐”。
来有所居,居有所安。“来郑州找工作,可以选择免费的青年人才驿站作为落脚点”成为了很多求职青年的共识。2023年3月郑州青年人才驿站正式启用后,网友小帆(化名)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人,“2023年4月,我来郑州面试时,申请到了郑州高新区的人才驿站。工作人员友好、环境整洁、空调洗衣机洗澡间一应俱全,非常方便。”
从2023年最初的8家驿站,到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42家驿站5920个床位,郑州青年人才驿站,成为了许多年轻人来郑打拼、梦想起航的第一站。
郑报全媒体记者 周甬/摄
充电赋能、持证上岗。曾经“老年大学”话题在网上讨论得如火如荼,如今“青年人才夜校”的风也不断席卷着郑州。插花、打网球、学美甲、玩乐器、做木工……一波波丰富有趣的课程,也让广大年轻人开始拒绝下班“躺平”,着手学习新事物为自己充电。
“之前看到夜校有插花课程,我特别心动就报了名。上课时候老师介绍了一些花卉知识,我们跟着学习如何插花,下课后还能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去当装饰,感觉挺好玩的”,00后在郑工作的小莹表示。
娱乐之余,郑州市也着力培养技术人才。据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8日,全市完成技能培训33.5039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24.7万人次的135.64%,全市新增技能人才41.152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21.8万人的188.77%,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1.997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16.8万人的130.94%。
搭建平台,激发热情。2024年间,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综合排名提升至第15位,两年跃升16个位次;中原量子谷一期投用……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新增省实验室6家、总数18家,99家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重组,研发平台达到5890家;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倍增至1129家;新建成中小微企业园44个,累计达114个;中原超级总部基地,金岱科创城等加快建设……郑州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发展,实现科创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唯有梦想璀璨,方能照亮前程。202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平台经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建设,让郑州成为青年英才荟萃之城……鲜明的目标,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憧憬,走进郑州,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专家分析解读 城市活力吸引人才汇聚
“在郑州流入人口之中,年轻人所占比重较大。”针对郑州近年来“年轻力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著名经济学家、河南大学资深教授、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表示,净流入人口能够不断增加的背后,一定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十分活跃,“形成了吸引创业就业的‘引力场’”。
“大量精英人士和青年大学生的流入,得益于郑州近些年来大力实施的创新引领发展政策。”耿明斋指出,2021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思路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驱动。在这一前提下,河南省及郑州市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布局了一系列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及配套的人才吸引政策,吸引了众多创新创业人才汇聚郑州,极大增强了城市活力和创新力。
“近些年来郑州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支撑了郑州城市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了吸纳人口和人才流入的一个重要支点,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他表示。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秀清/摄
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区域之间的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耿明斋告诉记者,放眼全国城市群格局,郑州仍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就如最近DeepSeek在全球引发震动,90后企业家王兴兴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等新闻,都让大家看到了在部分领域,有些城市已经跑得很远。”
当前郑州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还缺乏本土规模庞大,牵引力强、具备聚集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耿明斋笑称,“所以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他们来郑创新创业。我们期待着,未来郑州也能出现一个‘DeepSeek’,也出现一个‘王兴兴’,出现一家或者几家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城市实现跨越式升级。支撑郑州大跨步向前迈进。”
而在刚落幕不久的郑州两会上,河南省政协委员、天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客商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新,也积极提交了关于如何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建设郑州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提案。
2月14日上午,一场意义非凡的招聘会在郑州新华中州国际饭店五楼圆满举行(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宗福/摄)
在郑州创业发展20余载,对河南郑州怀有深厚感情的苏新,通过深入调研,听取众多在郑年轻人的声音后提出,健全青年人才服务体系,要持续完善青年人才政策体系,建立高效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探索建立青年人才编制“周转池”,畅通招才引智“绿色通道”。
“要大力支持青年人创业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扶持营造氛围;同时要加大对在郑高校的投入和支持,鼓励开设符合郑州发展的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宜居的城市环境和多彩的青年文化生活,是让来豫创业青年,在郑上学青年愿意留在郑州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他也建议,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文化与创新平台建设。
统筹:石闯
编辑:梁宸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