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怪不得太乙真人说这才像正版哪吒”的话题冲上热搜。在最近热映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敖丙变成哪吒,没有了黑眼圈,眉眼都显得清秀。太乙真人调侃地说:“这才像正版嘛!”太乙真人口中的“正版”是啥样的?又与这个性格冲动、带着黑眼圈的“魔童哪吒”有什么不同呢?

灵珠版哪吒

这事要从哪吒的起源和早期动画影片《哪吒闹海》《哪吒传奇》说起。

最早的哪吒不是三头六臂

晋代时期,印度的《佛所行赞经》传入中国,其中记载:“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诸人民,欢喜亦如是。”意思是北方之神毗沙门天王夫妇,生下了第三子取名那罗鸠婆(又称“那拏天”“那吒俱伐罗”等),听到消息的人们,都非常欢喜。

这些文字记载,是哪吒最早的形象来源。

画家萨菲珥《四方神:照影》中的哪吒形象

唐宋时期,随着哪吒知名度的提高,他的形象和身份也经过多次演变。

有托塔的,《毗沙门仪轨》记载:“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随天王。”

有观音化身的,《图像集》卷5引《天王念诵法》记载:“那吒为十一面观音变现,左手持宝棒,右手与愿印。”

有十面十眸的,《嘉泰普灯录》记载:“那吒十面十眸动,无相灵光翳日轮。”

有八臂三眼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记载:“摩天鸩鸟九头毒,护世那吒八臂长……八臂那吒三只眼,双槌擂鼓转船头。”

当然,也有现在人们最熟悉的三头六臂版哪吒,《景德传灯录》记载:“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哪吒闹海》中三头六臂的哪吒

此后,经过《三教搜神大全》《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多部杂记小说改编,到了清代时期,哪吒三头六臂、手拿乾坤圈、脚踩风火轮的形象逐渐固定,成为如今人们熟悉的哪吒。

如《锋剑春秋》记载:“第四位头梳丫髻,脚踏风火轮,乃是哪吒三太子。” 《何仙姑宝卷》记载:“哼哈二将前来到,三头六臂哪吒身。”

少年英雄,哪吒形象的核心设定

对于“80后”来说,他们对哪吒最早的印象应该来自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

该影片内容主要取材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和元明《三教搜神大全》等古籍记载中的神话故事,讲述了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与东海龙宫之间的恩怨情仇。

《哪吒闹海》中的哪吒

《哪吒闹海》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也是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曾获得过无数大奖。在这部影片中,哪吒头扎双丸子头,身披混天绫,手拿乾坤圈,性格坚毅果敢、不畏强权,为保护百姓自刎而死,更为这个形象增添了一份悲壮的英雄色彩。

对于“90后”“00后”来说,最熟悉的可能是动画片《哪吒传奇》中活泼伶俐的小哪吒。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熟悉的旋律响起,好像回到了坐在凳子上、守着电视看动画片的小时候。

《哪吒传奇》中的哪吒

2003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了神话故事动画作品《哪吒传奇》。这部动画片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以哪吒为主角的长篇动画,动画延续了《哪吒闹海》的基本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活泼可爱,带着小孩子的天真质朴。

在这部动画片中,哪吒最大的敌人从龙王变成了石矶娘娘及其手下申公豹。代表正义的哪吒与掌握邪恶力量的石矶斗智斗勇几十集,最终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击败了石矶。穿着红肚兜、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的小英雄哪吒,从此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9年,饺子导演的“魔童哪吒”系列之一《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一个手插裤兜、带着黑眼圈、表情夸张的哪吒出现在大众面前。今年,该系列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目前该影片累计票房已突破87亿元。

与前面动画片中的哪吒形象不同,“魔童哪吒”有着“生而为魔”的设定,性格更加张扬,行为上更加顽皮。这版哪吒从形象来看甚至有些像“反派”,实际上,他强大自信,反抗不公命运,拯救伙伴和百姓,从未偏离过“正义果敢的少年英雄”这个核心设定。

从《哪吒闹海》《哪吒传奇》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同影视作品共同塑造了一个生动立体的少年英雄形象。龙王、申公豹、石矶、纣王,甚至是命运,不同动画中哪吒的敌人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哪吒本身勇敢、正义、自信的精神内核。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在传承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经典故事,在这样的传承创新中,中国动画将走得更远。(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