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档,没有比《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更火爆的电影了。上映14天,票房已经突破86亿元。

在这个闹海哪吒背后,是138家动画制作公司、4000多个动画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只是片尾字幕中密密麻麻的“小人物”。他们曾经羡慕《变形金刚》这样的国外大制作,如今,托起了整个中国电影动画、特效行业的巨大进步。

一只白鹿,花了3个月时间

春节假期,当许敏与观看《哪吒2》最早班场次的观众一同挤进影院电梯时,她被这股观影热情震惊到了,当然,更多的是自豪。她所在的三河有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与其中的部分场景元素、道具、角色的动画制作。

“但我们之前并不知道,参与制作这些元素、道具或角色,具体会在电影的哪里出现。”作为公司对接《哪吒2》项目的经理,许敏的观影,与普通观众一样,充满了惊喜。原来白鹿是鹿童的坐骑;铜镜是用来赞叹石矶娘娘是“最美的女人”的搞笑“道具”;召唤十二金仙场景中,那错综复杂的藤条是盘踞在放置无量仙翁所炼仙丹容器之下的……当看到这些 “熟悉”的元素融入到各种精妙场景中时,许敏回想起了20多位团队伙伴不断打磨的日日夜夜。

“我们团队负责的工作主要是建立模型和材质处理。”许敏介绍,“美术团队将美术稿交给我们之后,我们将二维变成三维,这需要对场景、角色、道具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鹿童的坐骑白鹿,花费了团队许多心力。“相较于那些有特点的妖族角色,鹿本身比较常见,但越简单的反而越不好做。”许敏说,如何在普通的鹿身上表现出挺拔感和仙气感,在起初是很难拿捏的。

团队的模型艺术家先根据美术稿上给出的比例,反复调整头身比,使得白鹿比现实中的鹿要高大许多,以显示仙界坐骑的挺拔;反复设计了四五版、确定了鹿的大型后,材质艺术家再给鹿上颜色。“鹿底色是白色的,但不能填充成纯白,这在后期灯光下就可能会曝光。所以在白色之中还要添加淡淡的黄色,加上下一步毛发艺术家赋予鹿毛发时,通过配合毛发长短、颜色等,一遍遍调整,最后呈现出一种看起来高级不俗的白色。”许敏说,这期间经历了与主创团队的不断沟通磨合,仅这一只鹿,就花费了团队近3个月的时间。

同样花费了如此久时间的,还有在影片中无量仙翁与十二金仙“开会”时,中途出现的装满仙丹的容器下盘踞的藤条。“这上百根藤条,都是由我们一根一根制作而成的。”参与藤条制作的模型艺术家阿强说,“一开始,这些藤条参考的感觉是内蒙古的胡杨林,既需要表现出枯木感,还得有张力,不能软。” 这一点点的打磨,也花费了2个多月。

除了这些让人有记忆点的镜头,许敏公司团队还参与了片中一些场景元素的制作,例如陈塘关外景中的部分建筑、海底龙宫摧毁后的残骸……这些元素在庞大的场景中并不起眼,很多镜头也往往是一闪而过,但这每一个细微之处,背后都是如许敏公司团队一样的动画人的付出。

殷夫人的哭戏,在楼道里演练

“《哪吒2》中殷夫人的哭戏动画是我做的!”2月3日,“大头动画师”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动态,立刻引来2000多个点赞。网友们除了对他表示祝贺,还纷纷咨询——成为一名动画师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大头动画师”姓孙,2019年进入动画制作行业。“那一年,正好《哪吒1》上映,当时,我只是初入行业,刚从爱好者、旁观者转变过来。”孙先生在大学学习的是动漫设计与制作,课程偏基础,快毕业时,通过自学和报班,后面顺利进入行业。


作为动画师,孙先生主要是在三维软件里制作动画。“在Layout(人物场景布局)变成动画之前,要自己根据分镜稿、台词、导演讲戏,拍摄真人参考。”就拿殷夫人这场哭戏来说,他自己就在楼道里练习了好几次。“我需要感受到人物当时的情绪,把自己带入这个情节画面,然后表演出来。”把表演参考视频给总监过目,得到认可之后,才能结合着参考,进入软件开始制作动画。

孙先生曾经做过的一个镜头,里面的画面只有一个手掌,却要通过手掌的颤抖等细节来表现人物具体情绪。“即使画面中的要素很少,只有手掌,但也要结合具体情节、情绪,先拍出手掌的真人参考。“参考是很重要的。凭空想象总有偏差,即使做出来感觉也不到位。”

他还参与制作了《哪吒2》中殷夫人在天元鼎中化为灵丹前和哪吒相拥的哭戏、章鱼将军断肢重生以及鲨鱼统领扫飞小兵的打戏。其中一段动画不到10秒钟,经过来回反馈修改,不同的方案,最终孙先生制作了快两周。“我制作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有的镜头,全部模块到最终合成,几秒钟的动画,可能需要数周,甚至以月来计量时间。”

所有的辛苦,当坐在影院里看到片尾字幕时,都化作了欣慰和感动。“这样一部有历史意义的动画电影,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我倍感荣幸。”

许敏也感同身受,跟团队参与到这样一个“创造历史”的动画电影中,她特别骄傲。“还有一种激励,这也代表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对我们整个动画行业都是很大的鼓舞。”

《哪吒2》提高了行业标准

许敏还坦言:“《哪吒2》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呈现了一个很高水平的样本,这也促使我们必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精进自己的技术,共同促进国产动画电影迈向更高水平。”

北京艺匠天和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视效总监李昕宇回忆,接到《哪吒2》这个项目时,发自内心地想做好,“这是能代表中国电影的大项目。”

“我们团队承担的模块是后期视效,就是拿到动画之后,进行装配、特效、角色渲染、场景、最终合成等工作。具体是在结尾大战之前,三个龙王从洞里出来,变成人形,敖丙、哪吒与他们对战。一段4分钟的打斗戏。” 李昕宇说,这段4分钟的视觉效果制作,由50人前前后后花费了大约1年的时间。

“导演对细节抠得非常严,会一帧一帧的检查。” 当片方将分镜图、设计图等材料交到团队手中,他们要让画面呈现出令人称奇的视觉效果。不同人物的质感,每个角色的法术——冰、火、水、熔岩,天元鼎的金属光泽,都是需要处理的难题。

“最难的应该就是龙王变身成为人形的画面,前后也就几秒钟,从项目开始到收尾,每个人都追求精益求精,到快交片了,导演才通过。”

从影片上映后的观众反馈来看,团队的努力,是值得的。而在李昕宇刚入行时,中国的特效大片几乎是空白,观众只认可好莱坞特效大片。

李昕宇是80后,从小也受到好莱坞特效片和动画片的影响。读大学时,他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2007年,他在电影院里被《变形金刚1》所震撼。“当时完全不知道电影里这些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本没有特效这个概念。”2008年,他大学毕业,得知北京能学到特效相关的知识,未来有可能参与到《变形金刚1》这种电影的制作中,他毅然来京,投身到特效行业中。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电影、特效、动画行业进步显著,除了《哪吒》系列,李昕宇还参加过《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特效制作。

“现在可以说,我们特效行业人才的水平,已经跟国外从业者没什么差距,做出来的效果,也能达到国外水平。国内也有人才到国外大公司工作。”聊到行业的前景,李昕宇说,希望国内大学也能开设特效相关的课程,“国外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能让人才从学校直接对接行业。”

(来源:北京日报)


统筹:王长善
编辑:王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