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

乘势而上开新局 打造发展新引擎

创新赋能 打造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

——访市人大代表李小虎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市人大代表、郑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小虎表示,作为全省唯一的“五星级”开发区,郑州经开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主线,全力以赴调结构、稳增长、提信心、强支撑,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再造新经开”的势能快速蓄积、动能加速转换。

李小虎表示,下一步,郑州经开区将进一步聚焦创新发展主责主业,锚定“两区一枢纽”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四大工程”,全面强化产业筋骨,奋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创新赋能,打造全国科技创新应用引领区。同时,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升开放能级,奋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为全市实现“三个高于、两个提升”、开创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贡献经开力量。

探索“智慧煤电+新型储能”发展新路径

——访市人大代表于泽阳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煤炭传统行业来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市人大代表,郑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泽阳表示,郑煤集团近年来在加大煤炭产品供给、煤炭安全开采基础上,持续发力清洁能源创新融合和煤炭产业智能化升级,建成集中式新型储能项目,壮大“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建成7对省级智能化煤矿,强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年集团煤炭产量、营业收入都实现稳步上升。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落地新密的项目,有望盘活东风电厂储能电站周边百余亩闲散土地,建成新密市区域内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项目。”于泽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我们今年将继续从绿色煤炭、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方面着手,夯实新质生产力基础,探索出一条‘智慧煤电+新型储能’的低碳发展新路径,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平稳转型。”

切实办好民生工程 提升普惠服务质量

——访市人大代表任东勇

“如今的妈妈餐厅,已经成为家里的第二餐厅!”市人大代表,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理事长任东勇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妈妈餐厅”的暖人故事。

据介绍,2024年河南省及郑州市先后出台发展养老助餐服务实施方案,管城区积极打造8家“妈妈餐厅”老年助餐品牌。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商城花园“妈妈餐厅”。自去年12月开业,每天上门顾客1000人左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任东勇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凝聚人心的好报告。作为基层代表,更多关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民生小事,事关千家万户,关系基本民生。因此,他建议,聚焦“一老一小”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妈妈餐厅”建设力度,通过配餐助餐服务,精心打造干净卫生、价格实惠、暖心惠民的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大项目投资力度 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访市人大代表朱文丽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市过去一年的工作,既翔实又全面,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市人大代表、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文丽说。

朱文丽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稳定增长、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了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主导产业的重视,也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惠济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朱文丽建议,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对空间规划、土地配置、产业导入、政策制定上给予更多支持。

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垂类模型之都”

——访市政协委员张远扬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深入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让人倍感振奋。”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河南省委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张远扬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郑州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海量的专有数据,产业赋能需求巨大,具备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坚实基础,是AI垂类模型研发应用的沃土。

张远扬建议,将郑州打造成“新一代人工智能垂类模型之都”,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产业变革。以投促引,引进2~3家适配郑州优势产业的通用大模型公司,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垂类模型研发应用生态创新中心”,面向全国招募优秀垂类模型创新项目落户郑州。统筹算力规划,由郑州投资平台牵头,联合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及智能算力基础服务商,发起郑州人工智能算力应用及产业发展联盟,助力企业高效对接算力供给资源。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及创投引导基金,给予优秀人才优厚的服务保障,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引留。

借力人工智能革命 提升郑州创新生态

——访市政协委员许言午

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与发展对于城市的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在市政协委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大区执行总经理许言午看来,郑州需要以“大模型+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抓手,打造中部大模型创新策源地,构建垂直领域应用示范体系,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化生态,抢抓大模型机遇、提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许言午认为,郑州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借力人工智能革命,提升城市创新生态。他建议,构建普惠化算力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级算力调度平台;打造大模型产业应用标杆,建立大模型开源社区;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化瓶颈,创建数据开放特区,构建数据资产定价体系;构建“引育用留”人才生态,设立大模型人才专项基金,重构本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由链主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制定行业标准,推动算力、算法、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科技金融支持,构建涵盖数据偏见检测、算法可解释性评估的全流程治理框架。

扶持乡村工匠名师 激活乡村振兴“匠心力量”

——访市政协委员赵海亮

“传统手工艺多依赖‘师徒相授’模式,传承效率低、产业规模小。”市政协委员、巩义市曌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海亮受访时坦言,许多匠人空有绝活,却难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技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

赵海亮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深入调研,挖掘有潜力的工匠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工匠完善培训设施、扩大带徒规模,推动手工艺向产业化转型。他还呼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譬如给予税收优惠、助力品牌推广等,帮助乡村工匠提升市场竞争力。赵海亮认为,乡村工匠不仅是文化传承者,更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一位名师带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他期待,通过系统性扶持,将分散的匠人资源整合起来,打造郑州特色的文化名片,“乡村振兴需要‘匠心力行’,今后我将联动多方资源,并持续关注工匠群体的实际需求。希望社会各界携手促进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为农民增收、文化传承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打造特色夜间经济带 释放城市消费新活力

——访市政协委员朱加军

“要激发郑州夜经济活力,需要结合郑州的城市特色,合理规划夜间经济区域,打造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带,串联现有商圈、街区和园区,形成联动效应。”今年市两会,市政协委员、河南智慧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加军关注的话题是如何点亮城市夜经济,释放城市新活力。

“希望政府不断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夜间经济项目的开发与运营,推动郑州夜经济与全国市场的深度融合,提升郑州在全国夜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他建议,加强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夜经济”地标;围绕“夜餐、夜娱、夜购、夜游”四大主题,发展科技含量高、体验性强的消费形式,如商业夜游、演艺夜游、灯光秀等。同时,要不断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培育音乐节、戏剧表演、艺术展览等夜间展演活动,提升文化吸引力,打造文旅商业地标。朱加军还认为,可以通过延长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合理划定夜间临时停车区域等措施,方便消费者通行。

记者 王译博 薛璐 王思俊 王军方 张竞昳 陈凯 赵冬 杨柳/文 白韬 徐宗福 周甬 李新华 唐强/图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