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
好风凭借力 共建中心城
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赋能,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建设获批支持,不断推动这座城市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迈入中心城市联动周边协同发展的新赛道。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谋划“十五五”发展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省委提出,郑州要“抢抓重大国家战略、国家政策叠加机遇,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上再聚焦”,为全市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明晰路径,寄予新期待、提出更高要求。
践行殷殷期望,交好新的答卷。新春伊始,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关键之年,要以关键担当、关键作为,在承接国家战略、勇当开路先锋中集聚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郑州中心城市现代化再上新台阶,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勇挑重担激活发展“新动能”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正在加快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的郑州来说,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
近年来,郑开同城化发展不断加速,为郑州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中心城市,郑州要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愈发重要。
“去年河南中牟新区的揭牌,是永载中牟发展史册的一件大事, 标志着郑开同城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市人大代表方本选表示,下一步,在中牟新区建设中,人大机关将充分扮演好政策制定的参与者和执行过程的监督者的角色,通过法治融合创新实践探索,搭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中牟新区将持续深化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融入全省“两城一谷”和中原科技城“ 三合一”科技创新大格局,实施中牟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设科技创新智能体,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当前郑州正处于中心城市建设的攻坚期,必须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市人大代表孙惠玲建议,聚焦战略赋能,做强枢纽经济新优势,以“枢纽+开放+产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推动“四条丝路”协同发力,同时依托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红利,探索制度型开放创新,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聚力创新突围,锻造新质生产力强引擎,实施“创新策源强基工程”,强化嵩山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引领作用,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完善“高校+研究院+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宇通、汉威科技等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深化“郑聚英才”计划,建立“科学家+工程师+技能工匠”人才矩阵,让创新活水奔涌成潮。
同样,市人大代表张黎燕作为河南省实验室发展建设的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切实体会与细致观察,建议构建重大任务牵引的科研组织机制,推进省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实验室始于2021年7月嵩山实验室的揭牌运行,此后3年多时间以来,共有27家省实验室相继成立,省会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更离不开实验室科研赋能。”她建议,有关部门要聚焦重大任务、创新体制机制、贯通产学研链条,借助省实验室孕育新质生产力、带动区域崛起,以更大魄力推动改革突破,为实验室“减负松绑、赋能增效”,助力省会郑州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数字化时代,产业向“新”提速,让郑州建设中心城市站上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
市政协委员张乾坤认为,在郑州全力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数据安全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筑牢数据安全防线,让数据安全成为郑州新质生产力腾飞的坚实基石和强大助力。建议将数据安全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数据安全认证机制,吸引更多数字企业汇聚郑州,增强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将数据安全作为促进市场要素有序流通的重要保障,加快在数据流通交易全周期服务、数据资产高效聚集与合规流通等方面的建设,助力郑州成为全国数据流通关键节点,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市场生态,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郑州力量”。
勇当先锋提升城市“硬实力”
城市发展能级是一座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郑州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持续跃升,综合承载力、资源集聚力、核心竞争力、对外辐射力不断增强。
“电力保障是发展基础,也是供电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做好电力保障供应,助力郑州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市人大代表丁和平表示,他所在的国网郑州供电公司作为一家责任央企,要在服务郑州中心城市建设中当先锋、作表率。将在电力保供上扛首责,挺膺担当带头保供,坚决守牢大电网安全生命线和民生用电底线;坚持“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深化“三省、三零”服务,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在培育发展电力新质生产力上担重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优化调整电网管理八大体系,加快建设郑州新型电力系统,形成“坚强主干网、新型配电网、柔性微电网、全域信息网”协调发展的供电格局;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内外部资源协同,一体推进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加快绿色数智转型提效。
强化产业支撑是建设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永葆可持续发展能力。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鼓励、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石。市政协委员程伯群认为,郑州要更加主动布局谋划集成电路产业建设,巩固数字经济发展根基,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建议从开源芯片最新发展态势和郑州市芯片产业发展现状出发,积极调研并借鉴北上广深武汉福建等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出台郑州市开源芯片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路径及专项扶持政策。依托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河南分中心的先发优势,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郑州市开源芯片产业技术研究院,统领河南省开源芯片产业生态发展。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市人大代表瞿群伟表示,郑州联通将持续聚焦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主责,充分履行郑州市网络安全产业链链主、算力产业链链主职责,推进网络向新、技术向新、服务向新,加快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网络强国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在5G和万兆光网上的建设投入,使网络覆盖更广、质量更好,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上网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根基。在数字中国方面,将持续助力郑州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低空经济、智算等技术应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人才与城市,同成长、共发展,彼此成就。“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才。”市政协委员李姳慧表示,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许多事情的发展都会受到制约,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应当依照人才群体的特色,打造出“人才聚集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要精准发挥好本地人才资源特色,做好产业对接,提高适配度,让人才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细致入微优化服务“软环境”
营商环境对于城市发展举足轻重,营商环境标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更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郑州营商环境日渐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郑州、投资郑州、落户郑州。”市人大代表尚宏强表示,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营商环境的优化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当前,随着郑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倡导企业本地化、集约化经营,部分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纷纷把子公司、关联产业链企业迁回本地,但在企业迁转办理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建议出台更加便利化措施,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加大保障力度等,为民营企业回迁本地提供精准下沉服务,让民营企业更好在郑州扎根、发展壮大。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着城市的品质。“通过系统性更新策略,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动能,补齐中心城区文旅文创短板,推动‘城旅’深度融合,拉长文旅消费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可以更好建设中心城市。”在市政协委员严文斌看来,建设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就是建设“三大郑州”——构建“三带五核”体系,打造“复兴郑州”;聚力文化惠民,打造“文艺郑州”;培育消费新场景,打造“活力郑州”。建议给予历史文化空间更多发挥空间,比如,以构建“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为目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复兴郑州文化体验线路,展示郑州城市发展进程。还可以发挥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文博演艺资源优势,引入开心麻花等头部文创企业,推动博物馆、大剧院、小剧场以及演艺、美术、阅读等新空间创新发展,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多空间共同繁荣的都市文博消费生态。
质量于城市而言,是民生之本,是立市之基,是转型之要,是城市独特内涵的体现,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市人大代表米宗周表示,作为一名律师,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一些涉及城市建设工程质量案件,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把关,加大工程监督管理力度,强化检测措施,严把质量和评定关,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工作水平,为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覃岩峰 孙志刚 李晓光 张立 卢文军 王军方 陈凯 李居正 张竞昳 刘伟平 王译博 张倩 陶然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