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时盛岁新。2025年新春佳节之际,河南博物院依托中原文物文化资源,尽心为八方游客营造“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欢乐祥和、安全舒适节庆氛围。春节假期8天,河南博物院累计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比66.9%,其中山东、河北、浙江、江苏、湖北成为省外游客前5名来源地。“古韵华章”系列折纸灯除夕夜亮相央视,蛇年神曲“玉你相随”火热上线,新媒体传播7017条,新媒体平台直播、微博“#博物馆里过大年#”话题观看量超60万,短视频播放量1454条。此外,综合高德、携程等平台数据,河南博物院已成为出行河南、郑州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文博热”拉动文旅消费的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河南博物院门前的长队

文化惠民: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叙事”

看展览过大年。适时推出“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相继推出“玉鉴古国——红山·良渚文化展”“拾襟搅袖为君舞——黄釉扁壶特展”等跨年展、专题展,充分营造节日观展氛围。在郑州分院、许昌分院举办“笔墨风流——河南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锦绣·集祥——河南博物院藏织绣纹饰艺术展”“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生命律动——古代动物造型艺术展”等多个迎新展,进一步优化展陈资源配置。

游客在莲鹤方壶前拍照打卡

参加活动品年味。结合展览及文物资源,针对儿童、青年群体及亲子、云端受众需求,举办“文物贪吃蛇”“背上行囊去考古”“文物生僻字大挑战”“衣带汉韵·馆藏古今”“豫见国宝”“博古通今探索行”等博物馆主题活动,获得知识与欢乐的双丰收,8天累计举办文化惠民活动31场,直接服务观众千余人次。同时,面向各地观众开展讲解597多场,生动讲好文物故事。

科技赋能:从“基础保障”到“智慧服务”

网上预约、错峰限流。延长开放时间,预约系统每天17点准时进行放票,提前五天(含当天)在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将1月29日(大年初一)至2月4日(大年初七)开放时间调整为9:00-18:00(17:00停止入馆),主动满足公众参观需求。维持参观舒适度,为有效缓解参观压力、确保公众及文物安全,采取动态监测人流密度,借助观众预约系统将高峰时段游客量控制在3000人/小时;稳步推行社会讲解制度,保证展厅参观秩序,公布第二批80名社会讲解员名单,舒缓假期公众学习、休闲的瞬时压力,8天累计完成311人次、739批次的登记换证,服务超2.2万人次。确保参观无障碍,安排专人专岗,提供轮椅、童车服务,保证无障碍设施设备高效运转,服务残障人士150人次。优化环境秩序,开展咨询、存包、导引、义务讲解等多项志愿者服务,累计志愿服务208人次、服务时长729小时。同时,做好预约系统管理,提前面向公众发布告知提示,联合公安、交警、网信、环卫、市政管理等多部门,对将门票与讲解捆绑倒卖行为进行管控,并对周边交通、卫生进行定时巡查、管理,切实保障公众权益、维护参观秩序。

一起去玩数字展。推出《唐宫夜宴XR》数字沉浸展,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多人XR大空间数字化交互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完美融合,成为解锁河南博物院的新年“新玩法”,迅速成为“朋友圈”的顶流爆款打卡地,引发全国各地游客争相参观。8天累计接待观众近3451人次,日场均512人次。

小游客与数字化展品互动

科技让博物馆活灵活现。通过微信、网站开设定制讲解预约及旅行社团队预约,春节期间线上预约讲解超2282人次,智慧导览近1.7万人次,进一步满足公众多样化参观需求。同时,携手金鹰卡通,推出博物学手账《豫耀九州》,通过20个交互点、30件文物、120分钟的路线设计,为百余名观众提供AR实景互动新体验。

破圈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古乐好听又好看。1月3日(初三)至2月4日(初七)编排“春满弦歌——乙巳年春节华夏古乐专题赏听会”,以蛇年为点睛主题,选取经典古曲与新编乐章,重建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时,加强版“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在新春限时回归,让观众徜徉在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诗情画意之中。5天演出20场,累计接待观众5262人次。

春满弦歌——乙巳年春节华夏古乐专题赏听会

过年来这儿选文创。2000多款文创产品供观众线上、线下选购,“妇好鸮尊”新款毛绒玩具热销、多次断货,春节非遗类衍生产品销售明显增长,美食、茶点、咖啡等供不应求。整合推出“豫见考古 预见中国”“华彩春时节 书启奇妙游”“灵蛇猜话迷”“古味新禧 豫博贺新春”“新年猜猜猜”“华服冬韵”等多项文创互动体验活动,从视、听、味等多感观开启“博物馆里过大年”的喜庆年意。

文创品销售现场火爆

游客挑选文创冰箱贴

文化传播有力量。春节期间央视新闻《“电影+博物馆”探索殷商历史文化魅力》《河南博物院“春节档”火爆!长长队伍排满街》等多次专题报道,中国搜索、学习强国、央视新闻等央级媒体网站报道289条,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大象新闻等省级媒体报道720条。“文博热”让“河南博物院”成为搜索热词,助力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及相关业态消费不断升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关键桥梁。文博热,是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象体现。假期里的河南博物院依旧火爆,但自身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为明显,高峰期观众排队超40分钟、停车不便、存包困难、展厅拥挤等现象仍未缓解。

具体到满足公众节日参观、旺季接待的迫切需求而言,一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尝试开通河南博物院“地铁专列”,积极引导公众尤其是外地公众在地铁站周边停车,有效缓解周边交通压力。二是利用好大数据,及时发布天气数据、客流预测、场馆舒适度等实时资讯,为公众到馆参观提供更具实效的信息指引。三是在保留传统服务模式的同时,加快自身数智化升级,以提升场馆接待能力、服务水平,以“小场地”作“大文章”,打造更具特色的数字化陈展,为公众提供更多全新的、多样化选择。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更有爱。河南博物院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边界,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联动与精准服务,发挥好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关键链”“集合地”自身定位,不断探索文化传播从“量”到“质”的跃升路径,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基础上,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通过系列展览、社教活动、智慧服务及跨界合作,实现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的效能提升,着力打造全民共享的春节文化盛宴。

(来源 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