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1899年,随着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商代最后一个王都走进人们的视野。手铲释天书,拂尘觅古幽。一代代考古人深耕田野,在一层层厚土中追溯历史,探索三千年前殷商王朝的辉煌过往,解密片片甲骨、尊尊青铜。

1月19日上午,常年驻扎殷墟考古工地一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牛世山做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商都讲坛”,精彩解读殷墟出土文物和文物背后有趣的故事。讲座结束后,牛世山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的采访。

商代“矩形”城市规划影响深远

记者:您在刚刚的讲座中讲到了商代城市规划的特点,这些城址布局是否影响了后来城市的布局?

牛世山:当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商代是中国城市规模逐渐增大的重要阶段。从龙山时代开始,中国有了最早的城市,大概是300万平米;二里头时代是700万平米;郑州商城1300万平米;到安阳,居然达到了3000万平方米的规模。

商代城市布局规整,多采用矩形规划,这与后来的周代城市有所不同。例如,郑州商城虽然略有变异,但其矩形布局仍十分明显。这种矩形布局影响了后世很长时间的中国城市规划,最晚到元大都、明中都等都能看出这种相似性。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从城址布局来看,商代城市的规划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如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的明确划分,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分工合作。

独坐“冷板凳”的热情与坚持

记者:考古常被形容为需要坐冷板凳的学问,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能否结合您的个人经历讲讲。

牛世山:我是甘肃会宁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9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在我们这批60后里,我应该是去考古工地最多的人。2009年我到安阳殷墟主持工作,到现在也16年了。考古确实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学科,它不像其他热门学科那样容易受到关注。同时考古对个人的专业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掌握人文历史、技术手段等各种知识。但考古也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我是觉得,既然进入这个行业,就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事业。真正热爱它,就不会觉得辛苦。

殷墟记忆:发现大邑商最长城市主干道

记者:在殷墟考古的这段经历中,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

牛世山:最深刻的记忆是2021年在安阳洹河北岸地区的考古工作。我们通过数年的工作,发现了三横两纵的道路网络、王陵区的围沟和数百座祭祀坑等。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殷墟的认识,也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记者:能再展开详细说说吗?

牛世山:从2020年开始,我们制定了殷墟考古工作计划,并在各部门支持下启动了洹河北岸地区的考古工作。这个区域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过去只知道有王陵区,其他区域都是未知的。经过三年半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三横三纵的道路网络,其中,2024年在武官东地考古发掘确认一条纵向干道L3的路沟长1.6千米,是迄今已发现的两端明确、长度最长的商代晚期都城大邑商城市干道。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围沟和数百座祭祀坑。这些新发现都是研究大邑商都城规划和布局上的新突破,有利于推动商文化与商代社会的研究。

郑州商城的考古魅力与文化守护

记者: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在考古界中的地位如何?有哪些重要价值?

牛世山: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一个重要都城,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前沿的技术和观念。它的辐射力非常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郑州商城在考古界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等。

记者:您觉得郑州在保护、宣传商文化方面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牛世山:郑州作为一个古代与现代重叠的城市,在保护商文化方面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不过,近年来郑州在保护、弘扬、宣传商文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加强城墙遗迹等重要现象的保护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商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记者:您提到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和科普方面的应用,那您觉得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在这方面应该如何做呢?

牛世山: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和科普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我们可以利用三维扫描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让观众可以在线上自由旋转、欣赏文物的不同细节。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整个商代城市规划呈现为一张图或虚拟漫游场景,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区域的功能和布局。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考古动态和科普文章,提高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识和兴趣。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考古人进一步去整理和梳理已有的工作成果,并将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附:牛世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先后参加商丘市东周古城、宝鸡市周原、安阳市殷墟等都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配合长江三峡水库工程巫山段、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的考古发掘等。现在河南安阳殷墟从事考古研究工作,主持的殷墟王陵区周边考古项目获2022年中国社科院“六大发现”、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研究方向有商周文化与族群、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信息技术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等。代表作有《先周文化探索》《陶寺城址的布局与规划初步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模式初步研究》《殷墟文化的多样性》《华夏文明兴起的考古学观察》等。



统筹:王绍禹
编辑:魏泽斌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