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载满画册、展板和徽章的三轮车,是张利修的全部“装备”。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位老兵一出现,就知道,他又带着红色故事来了。

30多年来,张利修坚持深入学校、社区和公园,用红色文化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坚守与信仰;从黑发到白发,他的三轮车不仅承载了红色的记忆,也有不变的初心。

他不仅是烽火岁月中成长的战士,更是时代精神的传承者。如今,已经95岁的张利修年事已高,虽然无法再骑三轮车,但他精神依然矍铄,常常站在讲台上,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讲述历史的故事。

烽火岁月中成长的战士

走进二七区淮北街某家属院内的张利修工作室,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整齐堆放的展板与画册,墙角堆积着厚厚的留言簿,展架上陈列着一枚枚珍贵的红色像章。看着这些,张利修精神抖擞,目光炯炯,滔滔不绝地讲述峥嵘岁月。他胸前一枚枚闪闪发光的奖章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这些徽章不仅见证了他无畏的英雄岁月,也记录了他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故事。

张利修出生在战乱年代,幼年失去了父亲,由乡亲们抚养长大。1947年,17岁的张利修毅然参军,加入华北野战军,亲历平津战役、石家庄战役、新保安战役等重要战斗,见证了北平解放。

“清风店活捉敌军高级将领,新保安战役奠定北平解放基础……”提起往事,张利修依然激动不已,“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的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我活着,就要将他们的精神传递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利修成长为后勤干部,参与修建青藏公路。他在雪域高原度过11年,与战友们迎着严寒开辟“天路”,为国家建设倾尽全力。1982年,他离休定居郑州。

30多年办展 观众超过500万人次

离休后,张利修原本可以选择安享晚年,他却觉得心中空荡荡:“一个党员,不能只想着享清福。”1993年,他从电视上得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消息,便萌生了举办红色图片展的念头。

没有经验的他,从翻箱倒柜整理资料开始,用透明地膜封裱图片,手写说明,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由70多张图片,200多枚像章组成的“纪念毛主席100周年诞辰专题展览”如期展出。展览当天,观众络绎不绝,有老人驻足沉思,有孩子目光如炬。这一刻,他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此后,张利修带着展板和图片,穿梭于学校、社区和公园之间,担任布展员和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故事一一呈现。最初,他骑着普通自行车四处奔波。一次,送展途中大雪纷飞,他在路上摔倒,手掌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依然坚持赶到展览现场,丝毫不愿耽误那场讲述历史的机会。为了保障他的安全,家人为他购买了一辆三轮车,让他继续在风雨中稳步前行。正是在这无数次的奔波中,他用执着和热爱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红色文化传播之路。

30多年来,他先后举办纪念伟人、建党、建军、英模系列等图片展48项,制作了5000多块展板,选用图片2万多幅,举办展览2000余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次。这些数字不仅记录了他的工作成果,更见证了他传播红色文化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

藏品背后的故事

张利修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他辛勤搜集的故事。从毛主席像章到历史图片,从革命故事到英模事迹,他通过书信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联系,甚至自费邮购资料。有时,他亲自奔赴相关场馆和战友家中搜集藏品。

一次,为了搜集“8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展览资料,他翻遍了战友的报纸,又到北京图书馆复印资料,最终才将整套图片完整呈现出来。他常说:“这些藏品承载着历史记忆,我希望通过它们,把那段红色岁月传递给更多人。”

他的子女也深受父亲的信念感染,在工作或出差时,会特意为他从各地带回与革命历史相关的展品和资料,成为他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助力。

岁月不负:从展览到报告的传承

随着年岁渐长,张利修已无法骑着三轮车奔走,他的展览也从露天搬到室内。如今,他更多地站在讲台上,用语言继续讲述红色历史。

他的解说从展览讲解中不断打磨,逐渐成熟。许多单位邀请他作专题报告。“时代变了,但精神不能变。”他说。他用亲身经历,将听众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报告让孩子们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丰功伟绩,看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看到抗战胜利的热血与希望。几十年的努力,张利修成为无数人敬仰的“红色讲述者”。

在一次参加学校活动中,孩子们围着他说:“爷爷,再等会儿,我们还想多记一点!”张利修微笑着重新展开图片,一边讲解一边叮嘱:“孩子们,好好学习,不辜负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好日子。”

他常说:“人活着寿命有长短,但信念没有止境。只要我还活着,就会坚持把展览办下去。”

晚霞下,他蹬着三轮车的背影曾是郑州街头一道温暖的风景;如今,站在讲台上的他,依然是指引后人铭记历史的灯塔。他用一生的光辉岁月,诠释了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通讯员 罗静 文/图


编辑:王洋
统筹:陈静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