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年越来越近了,年味也更加浓起来,父母总是念叨着那些老亲戚。
每到年关,家中的父母便开始忙碌起来,筹备着等新年的到来。而他们最期待的,就是过年时去走走那些老亲戚,也盼望着老亲戚来我家。老亲戚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有住在本村的,也有住在外地的,亲戚家那些老房子可能变成了新楼房,不管怎么变在记忆中都十分熟悉。青砖黛瓦间透露着亲情的温度,每一条石板路也记录着美好的过往。每当走进一扇扇半掩的木门,迎接我们的总是那些熟悉而亲切的面孔,他们或是皱纹满面、步履蹒跚的长辈亲,或是身着时髦、事业有成的同辈亲,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记忆中,每当过年时,父母总要带着我们去走那些老亲戚,而且是一家一家地排起轮子走,有时一天还要走好几家,少说也要走到十天半月,甚至走到正月底还没走完。俗话说:“男子走到初七八,女子走到青草发。”有时,那些老亲戚也会来我家,千好万好有客来最好,父母就是再忙也得好好接待。什么舅舅、舅娘、姨妈、姑爷、表叔等等,趁着过年大家凑在一起,也不图吃得好不好,只图个亲戚间走动走动,拉拉家常,叙叙旧,亲戚间也就更加亲切起来。
平日里,那些老亲戚看似没有来往,没有事时连个电话也没有,有的甚至好几年都没见过面,看上去就像没有这些亲戚一样。可不管在哪儿碰见,再忙也要坐下来聊聊天,或者问问家里的情况,只要见个面,说几句话,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是亲戚间的另一种走动,心里也像阳光一样温暖。尽管这样,可谁家嫁闺女娶媳妇,或者老人满十做生,他们都要去喝喜酒或祝寿凑人气。
记得我母亲满七十岁时,按乡下的习俗也得办几桌酒席。在头天晚上,我们计划人数时,不管是远房的,还是亲房的,包括父母的干儿干女……该算的都算了,然后请了“乡村一条龙”来家里办酒席给母亲祝寿。第二天,在原来安排的基础上,还多出了好几桌。还好,我们也多备了一些酒菜。这些多出来的客人,有的是好多年没走动的爷爷辈延续下来的,还有的就是父母多年没走动的,不是隔了好几房的,就是隔了好几辈的老亲戚。
快过年了,母亲几乎天天念叨着那些老亲戚。她说:“快过年了,你大姨晓得好不好哟,我好像好久没见到了?”我说:“妈,你忘了,上个月大姨才来我们家看过你呢。”母亲笑了说:“你看我这记性?对,上个月你大姨才来过。今年过年,不知你大姨来不来我们家拜年哟?”过了一会,母亲又说:“你三舅的风湿病好点没有,天冷了,他要注意别冷着了哟。还有,你三表叔家的新房子修好了没有,等他房子修好了我还想去看看呢。这些年他家种蔬菜挣了不少钱,房子肯定修得很漂亮。今年正月正好立春了,天气暖和了,我一定要去他们家拜个年……”
平时很少说话的父亲,听母亲这么说,他也念叨起那些亲戚。他说:“几个月前,你那住在县城的二姑父,专程来我们家看望我,他知道我爱喝茶,还给我带来一包好茶叶。我留他吃午饭,他说什么也不吃,坐了会儿就走了。他说过年的时候一定来我们家,好好耍两天哟!”还说:“前几天,我听说你二姨爹病了,住进了县人民医院,也不知现在好点没有?过年时我一定要去他家看看他,也给他拜个年,毕竟我们是老亲戚嘛。”他还说:“听说你大表叔去县城他儿子家住了,也不知道他住得习惯不?初一这天,我们也去县城他家看看,县城里过年时比乡下热闹嘛……”
冬天那暖暖的阳光照进院子里,洒在父亲略显佝偻的背影上。他手持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着院子的每一个角落。落在院子里的枯枝败叶,堆在院坝边的尘土杂物……在他的努力下纷纷归拢一处,整个院子渐渐露出了整洁的面貌,父亲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院坝边,母亲正忙碌地洗着被子。我劝她用洗衣机洗,她说洗衣机洗不干净,她却坚持用手洗。于是,她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在热水器放出的温水中灵活地揉搓着。母亲边洗边说:“把被子洗干净点,趁着天晴有太阳好晾干。今年过年呀,你舅舅、姨妈、姑爷、表叔他们都要来,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得多准备几床被子,别让他们冷感冒了哟!”
老亲戚就像一瓶老酒,在浓浓的年味里,散发出格外的香,味道也越来越美!
(作者 张儒学 来源 重庆晨报 主播 连晓东 制作 王宜谦)
欢迎爱读书的你加入正观好读又读社!好读又读,“阅”来“阅”好!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