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能源法》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下称《能源法》)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这部法律中,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体系,意味着氢能作为能源来管理,而不仅是作为危化品来管理。目前,各地方氢能政策也在密集出台,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迎来政策扶持和商业运行加速等利好,步入发展“快车道”。
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法》共九章,内容涵盖了能源规划、开发利用、市场体系、储备应急、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
↑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在站内加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法律中,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根据《能源法》的定义,能源是指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电力、热力、氢能等。
将氢能纳入《能源法》范畴,标志着其管理属性迎来了重大转变。
“以往,氢气作为危险化学品归口于应急部门(之前是安监部门)进行管理,这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氢能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专家表示,如今明确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不仅有助于消除公众对其误解及过度担忧,更为氢能产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氢能产业已被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2022年3月,我国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源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到2025年,全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达到5万辆。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迎来“加速”机遇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正成为牵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
氢能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的优势主要有:补能快,三到五分钟加满氢气;续航长,实际行驶里程与燃油车相当;低温性能好,零下30摄氏度以下能正常使用不短腿;使用安全,不存在动力电池化学耐久稳定隐患;可回收利用,无动力电池回收污染难题;所用氢气来源广泛,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氢气→水→氢气)。氢能乘用车难度大、市场大、应用场景广泛,是发展氢能汽车产业的必经之路,也是下一阶段我国重点鼓励的细分领域。
海马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的探索,也是中国大力发展氢能汽车产业、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的缩影。
↑海马制氢加氢一体站
海马汽车自2013年开始投资研发氢燃料电池车,是中国最早开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的整车企业之一。目前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申请专利27项,获得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生产资质和产品公告。同时,海马汽车联合中国航天、中国华能等上游头部企业,已在海口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电解水制氢及高压加氢一体化站。
2024年9月29日,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亮相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并作为大会官方指定用车提供出行服务,其稳定的性能、良好的品质与舒适的乘坐体验颇受好评,让参会嘉宾直观感受中国氢能车的驾乘体验。
面向未来,海马汽车将打造一个项目,实现三个转型。一个项目——打造海南自贸港全产业链零碳汽车生态体系。“十四五”期间,海马汽车将在上游打造“绿色能源中心”,集绿电及谷电充电换电、绿电及谷电制氢加氢、绿电及谷电储能储氢削峰填谷等于一体;中游打造低碳工厂,迭代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下游打造绿色共享出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家庭。三个转型:向国际化转型,向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转型,向绿色智慧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
海马汽车将继续与国内国外深入合作,并探索与上游海上风电、制氢加氢以及下游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端合作伙伴广泛合作,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建设“氢能岛”、发展“氢经济”、构建“氢社会”作出贡献。
编辑:薛梅
统筹:陈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