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芝加哥》于郑州大剧院4天连演6场,好评不断。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其经济迅猛发展的锦氅下,存在着黑帮只手遮天、犯罪频发、司法媒体勾结、极端女权横行、政府荒唐颁发禁酒令、性自由被过度鼓吹等一系列乱象。人们放浪形骸,追逐名利,娱乐至死。
在此背景下,一个年轻貌美的舞蹈演员因杀死偷情的丈夫锒铛入狱,却凭借媒体炒作、控制舆论、司法手段等免除死刑出狱,还走红成为大明星。这竟是真实案件,而非虚构。
《芝加哥》植根于此,描绘出一幅讥讽世事讹弊,探赜人性幽微的暗黑、瑰丽画卷。
爵士乐摇曳在枪声铜臭与夜月美酒之中;舞蹈的身体如狂花般婀娜绽放;迷途者走进华丽牢笼,甘愿缄默;夜莺在聚光灯下不断鸣奏,呼唤深夜永恒。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中的这段话,跨时空交融了音乐剧的缘起与魅力所在。
为什么说《芝加哥》是音乐剧史上一朵永葆魅力的奇葩?
多向的艺术呈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芝加哥》大量采用爵士乐,用其天性中的迷乱与疯狂特质,打破人在道德律法、庸常俗世中的循环,使人找到出口。
爵士乐可谓《芝加哥》的灵魂所在。这种音乐风格节奏跳跃、旋律诙谐,与传统百老汇音乐剧中的“歌剧化”倾向大不相同,具有强烈的美国本土特色和时代感,给观者带来独特的听觉体验。例如《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这一经典曲目,动感欢快、热辣活泼,展现那个时代的花天酒地,夜夜笙歌,后来还成为爵士乐的经典之作。
一成不变的配乐往往沉闷无趣,难以激起观者心澜;而错落、多变的配乐则能够烘托叙事氛围,以乐声道出心声。
在表现女主角洛克茜虚荣、欺诈、渴望成名等复杂心境时,音乐随之变化。或是用高亢紧凑的旋律表现洛克茜脱罪、成名大计;或是低沉徐缓的小调,表现其内心深处的焦忧、悱恻与不安。这些配乐紧附人物心理的和谐变化,增强了角色的表现力,更有助于观者沉浸、共鸣。
舞蹈是自身情感的灵动抒发,是身与情的时空交织。身体动作中蕴含着剧情、矛盾、人物甚至故事背景的呼吸节奏;而人是观看的动物,并通过观看获得快感。原创编舞者鲍伯·福斯摒弃古典惯式,采用极具现代都市感的“直接”风格,舞蹈动作大胆、性感且充满力量,其中强烈的踢腿、划臂、转身等动作刚劲有力;而扭胯、俯身、摆臀等动作则是极尽妖娆、诱媚感呼之欲出。
例如在“监狱探戈”(Cell Block Tango)这一片段中,女演员们身着紧身衣,将女性身体的曲线、柔美充分展现,观者的眼睛在出于审美的理性鉴赏与来自本能的感性冲动之间,醉酒一般摇摇晃晃。演员们用健康且美观的身体(不管是女演员的姣好曲盈还是男演员的健硕有力)使观者心理与感官都得到了美的滋养。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表。舞蹈不仅要有视觉美感,更要与剧情紧密结合,起到推动故事发展,诉说叙事语言之用。
好的音乐剧要能通过舞蹈的编排和表演,展现角色关系、矛盾和冲突,以及角色的内心世界。例如在一些群舞场景中,演员们整齐协一的舞姿,很有视觉冲击力,半跪望天的动作能够生动表现当时社会的混乱,人们的浮躁和欲望。
《芝加哥》的舞台设计相对简洁,大部分时间仅用几把椅子就营造出丰富的场景和空间感。而椅子是权力、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多把椅子表示“一致”“同类”,单独的椅子表达“异类”“区分”。
女演员们与椅子相关的舞蹈也充满权力的暗示,身体之美借其拓展了维度。而精简的舞台道具,则能使观者更加专注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同时,谁正坐在椅子、谁曾坐过椅子、谁觊觎椅子等,都是对权力更迭的暗示、对趋势附利者的隐征。
光影效果的良好呈现,能为故事披上缤纷多彩的神秘面纱。利用光影对比及人对色彩不同的心理感知,能够抵达眼睛观看之外的心理空间。《芝加哥》通过不同的灯光颜色、强度和角度的变化,营造出各种氛围和情绪。在表现法庭、监狱等场景时,强调性高光突出表现单个角色的“独角戏”;大面积的氛围暗灯呈现压抑、紧张、神秘感。这些恰到好处的灯光运用,烘托了由情节发展所氤氲的氛围,视觉呈现也更加出彩。
多维的人物塑造延展出持续而夺目的张力
将观者统摄于幻觉空间之中
扁平式的人物犹如清汤素水般寡淡,食之无味,难以让观者带入剧情,更别说留下印象。人物一定要多面、复杂、鲜明,这才是音乐剧内容叙事的核心所在。角色立体了,故事的艺术展现形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感染观者,而非不知所云。
女主角洛克茜从一个渴望成名的普通女子,在经历杀人入狱等一系列事件后迅速成长为八面玲珑、见风使舵、追逐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角色”。她利用媒体和律师来为己谋益,在逆境中能放下面子尊严屈求于人,最终如愿成为明星。
律师比利·弗林表面上是淡泊名利、追求公平、正义与爱的绅士,实际狡猾奸诈、巧舌如簧、善于拿捏人心。他将罪犯与普通民众、舆论风向与法律条文都视为可以操控的工具,自己也陶醉于把人命玩弄于舌尖的快感。
维尔玛·凯莉本是一位女明星,因杀死不忠之夫入狱。她性格坚韧、充满力量、心高气傲,入狱后作为“大姐头”令人敬畏。却仍要为出狱走红而不得不与她恨之入骨的洛克茜合作。
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多面和弱点,丰富了剧情,定住了故事内核。一波三折的反转与强烈的反差,使观者或大吃一惊,或捧腹大笑。
人物关系的矛盾与冲突,能够制造张力,张力则是持续不断地牢牢抓住观者目光与大脑的关键。有了张力,就有了矛盾冲突,故事就有了起伏与波折,看头与趣味。
洛克茜和维尔玛先是不死不休的竞争对手,后又为保持热度而相互妥协、合作;律师比利与两位女主角之间是利益的交换关系,他利用她们的案件来获取声名和财富,而她们则依靠他的手段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些矛盾和冲突构成故事的主要情节,使得剧情跌宕起伏,观者直呼过瘾。
深刻的根源揭示,令人在捧腹唏嘘之余
思考人生诸象
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又能艺术性地、深刻地反映生活。《芝加哥》揭露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黑暗面,如司法腐败、媒体恶意炒作、公众盲目追捧、道德伦理丧失等。该剧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艺术加工与描绘,批判了当时社会快速发展背后的弊病,让观者看到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正义和真相是如何被腐蚀与扭曲的。
人在多数时候,向恶总是比向善容易,这是人的劣根性。《芝加哥》用浮夸的戏剧化手法,拷问人在守德与犯罪、真相与伪造、金钱名利与一文不值、万人追捧与寂寂无名、忠贞与背叛面前的抉择。同时也在叩问命运的真相大门:人穷极一生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一部优秀艺术作品真正的开始,不在故事的开端,而在结束之后。人们散席而去后,心中是否留下了强烈回响,是判断音乐剧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芝加哥》直接、性感的乐舞中,潜藏着人关于自身存在的挣扎。剧中的人物在一个混乱、荒诞的社会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洛克茜和维尔玛渴望成为明星,律师比利追求名利,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他们的行为却违背了道德和法律,这引发对存在主义中“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的思考,即人的本质由他们的行为所决定,当人之行为不道德时,他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艺术能够形象地表现哲学。《芝加哥》中充满了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反思。剧中所呈现的社会环境中,道德标准似乎变得模糊不清。律师可以通过操纵舆论和法律来为罪犯脱罪,公众也容易被媒体的报道所左右,对罪犯表示同情和支持。这对应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即道德标准是相对的,取决于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信仰、个人背景,等等。但是,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反思,让观者思考在普遍社会中,是否应该有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被群众遵守与公认,且如何维护这些准则和价值观。只有在一定约束下,人性中光明的部分才会愈加透亮。
强权即正义?胜利者书写历史?
律师比利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手段,可以左右司法的判决,使罪者脱罪,使无罪者成为替罪羊;而那些没有权力和金钱的人,即使是无辜的,也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让观者思考权力是否应该凌驾于正义之上,以及如何保障正义的实现。
《芝加哥》借由双女主叙事以及女性群体的参与,探讨了女性的自视、崛起与逾度。
20世纪20年代为美国女性解放运动时期,剧中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们不甘被男性支配,甚至物化,努力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利。然而,她们利用身体和美貌以借助有权力的男性一步步向上攀爬的反抗方式,本质上与过去并无差别,只不过将目标从权力金字塔中的底层者换成了上层者。女性认为遭受家暴的罪魁祸首是酒精,于是政府在舆论压力下颁发了“禁酒令”,结果却适得其反,地下酒厂与黑市买卖“应运而出”,情况并未改善。这也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局限性——如何将女性身体与性、权力、金钱划清界限。
剧中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谓“脱罪事件”的一大推手。记者们为追求新闻热点,获取更大利益,不惜颠倒黑白地报道案件,恶意引导公众的舆论,造成有失公允的正义假象。
记者应当于迷惑中发清醒之先声,而非助长靡靡之音。
这反映出大众媒体影响力确实巨大,因而记者们更应秉持正义、正确的初心与价值观。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天下不公之事发肺腑真诚之言。这同时也让观者思考,面对铺天盖地的讯息,自己是否应该具有一双慧眼明辨是非,大脑时刻保持清醒、独立思考,而非被牵着鼻子引导情绪,怀着满腔热血朝着南墙瞎冲一气。
信息爆炸时代,人一旦被金钱、名利、地位遮蔽双眼,便会在娱乐至死的浮躁心态下兵分两路——“漠不关心”与“盲目跟风”——无论哪种都对华丽噱头包裹住的丑拙真相毫不在乎。
女主角洛克茜俨然成为一个集“女性”“美丽尤物”“杀手”“楚楚可怜的被弃者”“爱情守卫者”“勇敢的复仇者”“死刑犯”……于一身的、充满了爱与危险的致命诱惑的化身——她抽象成了一个符号,公众对这个符号异常敏感而疯狂地追捧和关注,仿佛是他们蠢蠢欲动的心田中最猛的一剂火药,于是大家趋之若鹜地燃烧起来。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浮夸、虚大的消费观念和娱乐至死的心态。人们不再关注事件的真相和道德层面的评断,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娱乐和消费的对象,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与对不同寻常事件的渴望即可。
这也反映了消费文化对人们价值观的双面影响:正确的消费文化能够刺激消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正常的物质需求与消费/获得成就感;过激/扭曲的消费文化则会蚕食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使人沦为物欲的奴隶。当人一味浮于表面,追逐名利,感动于伪善假悲,营营于无尽的金钱与攀不完的高位,就会忽略甚至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为什么说《芝加哥》是音乐剧史上一朵永葆魅力的奇葩?
《芝加哥》于极尽性感妩媚、热辣直接的乐舞之后,留给观者一声重响。
我们如何对抗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虚荣?
我们如何有节制地正确地追求名、权、钱、位?
我们如何看待自身性别的本质差异,又该用怎样的思维引导话语与行为,去协力创造公正而自由的社会?
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信息而非被淹没?如何锻炼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助长理性精神?
一曲终了,余音不绝,《芝加哥》作为音乐剧史上的经典,还将随着不同的演绎与诠释,继续绽放出更美的花朵。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