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男子自称是老师,跪在西安市街头为“患血癌的初三学生李某良”募捐医药费,但网友发现募捐海报上的患者照片疑是某男演员剧照,捐赠资料图也有P图痕迹。10月29日,西安市高陵区相关部门表示,未在该区学籍系统查到李某良,捐款者可报警处理。(10月29日极目新闻)

募捐海报信息 (来源:极目新闻)

随着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回应,证明了该名男子的老师身份是伪造的,其涉嫌骗捐的行为也渐渐真相大白——高陵区教育局查询该区学籍系统,系统上没有李某良;高陵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也表示,初步判断上述男子涉嫌骗捐,建议捐款者报警处理。 

线下募捐不同于线上筹款,募捐人深知“装可怜、博同情”的方式,更能唤起公众爱心。于是,他们大多穿着简朴、状态低迷,再播放着悲情背景音乐。对此,人们大多也都选择相信、不会仔细核实信息。可是,谁能欣然接受被欺瞒、戏耍的苦涩滋味?

每每有此类募捐事件发生时,那些心怀善意、乐于助人的捐赠者难免会受到伤害,无论他们是否曾为该名男子捐款,可能都会质疑自己往昔的善款,究竟是真正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还是不幸地落入骗捐者口袋。

其实,募捐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之所以被痛恨,是因为募捐者欺骗了公众情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信任。而一次次“狼来了”的故事,消耗着公众同情心,也抬高了社会信任成本。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当真的有人需要帮助、救助时,或许,人们也不敢轻易伸出援助之手了。彼时,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应该怎么办? 

也要看到,此类募捐事件频频出现,正是因为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募捐者“尝到了甜头”。试想,如果最严重的处理结果只是劝离、批评教育,那恐怕骗捐者很难销声匿迹。

只有让骗捐者受到公共舆论批评、谴责,受到相关法律法规惩罚,才能以儆效尤,让意欲效仿者有所忌惮。与此同时,公众在奉献爱心、捐款时,也要仔细辨别信息真伪,别让自己的善意付诸东流。

人们奉献爱心初始,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回报,而是想尽一份微薄之力,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他们坚信爱可以传递。也正因如此,即便有一个又一个骗捐案例被揭示真相,也还会有一个又一个感人事迹再次降临。只不过,募捐者别把公众善意当牟利工具,不然只会消耗社会信任,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错失援助机会。(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周也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