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话框的消息闪烁,另一端是刚卸下三年写作重负的南飞雁。一张泛黄碑文照片跃入眼帘——《辽尚书左仆射中京留守贾师训墓志》上模糊的“其府置一局,诸事连外境”墨迹,是辽国情报机构刺机局唯一的史料残片,也是他新作《汴京听风录》的隐秘起点。
这位河南作家如考古者般在历史的裂隙中掘进。开封城北“孙李唐”村牌匾(原“逊李唐”)下的闲谈,化作小说里辽国间谍藏身的西炭院巷;《清明上河图》的烟火下,蔡河漕工衣领的汗渍、脚店筷笼的锐角,被他解读为暗流涌动的信号。南飞雁的笔如同探针,刺破北宋汴京繁华的表皮,让潜伏的谍影在桨声灯影中显形。
北宋缺马,前线杀驴充饥,都城却烹驴为艺——这种撕裂,本就是最好的谍战剧本。此刻的南飞雁,仍是麦田里辨认风形的少年,只是这次,他让风卷起了汴京城深处千年前的暗涌。
7月伊始,正观新闻记者与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第五届茅盾新人奖得主南飞雁,展开了一场对话。走上创作之路的契机、家乡对自己身心的滋养、给中原文艺创作者们的建议……娓娓而谈间,作家南飞雁渐渐袒露出了一个淡然、丰富的灵魂。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中原厚土对于我的滋养
就像阳光雨露和空气”
正观新闻:21岁您就发表了长篇小说《冰蓝世界》,是怎样的一个契机,让您走上了文学之路?创作这篇小说的冲动源于何处?
南飞雁:这部小说写作于25年前,现在回忆起来,有两个“竟然“之感,一个是竟然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另一个是竟然有很多细节都模糊了。写作初稿时,我还没有电脑,是在“郑州大学”抬头的稿纸上写的,用的是一支英雄钢笔,主要场所是老郑大文科区14号楼220教室和八角楼长明灯教室。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如果说从未有过写作的冲动,是不客观的。至于契机,则是主观、复杂和难以言说。最明晰的一点是,那个阶段最让我怀念的是初学者的莽撞、不计得失和容易满足,现在每每想起还是唏嘘不止。
正观新闻:历史、现实、市井、庙堂,您的作品一路嬗更,请您谈谈其中的“变”与“不变”。
南飞雁:做学生的时候读文学史,进入史书的作家、作品似乎都能找到或者归纳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来,当时也觉得作家就应该这样。开始做职业写作者之后,反倒对自己的写作越来越没有清晰的段落感,仔细回顾,也好像确实没有一个步步为营的规划,就这么20多年写过来了。
如果说有“变”和“不变”的地方,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随着一个写作者年纪渐长,遭遇的事情和变故多了,难免就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在小说里,这可能就是变的地方。你列举的这几个关键词,其实都是一个写作者需要不停面对的生活的不同层面,如果要较真的话,改变之处应该是深和浅的区别。
正观新闻:您是如何受益于传统,并进行创新的?据此,在数智化AI时代,有没有给新人作家的建议?
南飞雁:我在很多次访谈中都提到,我受益最深的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养。至于创新,每个写作者都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甚至是难不可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写作的巨大快乐就来自那么一丝丝的进步,一点点的新颖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与众不同。
您提到的AI时代,是当下的显学,我的理解和体会并不比新人作家多太多,而且在这个时代,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葆有新人的心态。其实从起源到现在,文学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和起伏,科技与媒介也正是这些变化和起伏的强力推手。不过千百年过去,中国文学最初的经典,依然能够深深打动当下的中文读者,这正是文学的力量和奇妙所在。我的浅显认识是,AI时代对文学写作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良夜”,缺乏创造性的、容易被学习模仿的写作会被读者鉴别和淘汰,真正有价值、有创造性的写作,才刚刚迎来最好的机会。
正观新闻:地域性在您的作品中非常显著,中原厚土是如何滋养您的文学创作的?
南飞雁:我祖籍是南阳唐河,出生于周口黄泛区农场,在漯河长大,在郑州求学并定居。我生于斯长于斯,也将终老于斯。期间最长的一次别离,就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的三年。地域对我的滋养,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非要有个具象的表述,就像阳光雨露和空气,不可或缺。
中年作家、作协副主席、茅盾新人奖
不同身份下的南飞雁
正观新闻:获得茅盾新人奖后,您的生活与创作心理上有何改变?
南飞雁:无论是生活和写作,还是生理和心理,都还是沿着惯常的轨迹朝前走。如果说确有改变之处,是我在40多岁的时候,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新人身份,还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莽撞,继续犯错,继续尝试,而不必有什么年龄的负担。
正观新闻:您在写作时有哪些自己的癖好或者异于他人的习惯?
南飞雁:写作者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跟家人的一次争执,一场感冒,一段坏心情,都可能毁掉一部长篇小说。我喜欢一种独处、僻静的写作环境,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我从事写作的20多年里,这样的状态几乎不可得,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中坚持写作,其实也是一个写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好办法,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正观新闻:除了写作,您还有哪些其他爱好,这些爱好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或者帮助?
南飞雁:“哪些”这个词有些奢侈了。除了写作,我的爱好只有阅读和跑步。阅读就不必细说了,阅读和写作是一张纸的两面。跑步是最近几年让我获益匪浅的事情,我特别建议每一个同行都跑起来,我把跑步当作一次系统的重新启动。
正观新闻:请向读者朋友们用一句话,推荐一下您的新书《汴京听风录》,并谈谈您未来的创作计划。
南飞雁:文学作品总是多义性的。我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够重新建立读者对开封乃至河南的文学想象。我写的是一个古代谍战的故事,把我们熟悉的历史和看不见的历史翻转、淘洗,进而重建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学风景。两座开封城都在小说里流动,一个是日常的帝都故事,一个是隐秘的谍战故事,我想让这两个故事水乳交融,在烟火日常中写惊心动魄,在风云莫测中写市井人生。
说到未来的写作计划,我想在长篇小说的写作里,延续历史小说的创作,把我构思成熟的“汴京三部曲”写出来,在中短篇写作里写当下,写我正在生活的城市郑州,写这座城市给我的生命体验。
正观新闻:回归到您个人而言,在生活中,您是怎样的一个人?
南飞雁:很无趣,有些社恐,喜欢独处。
正观新闻:作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请您给中原文艺创作者们一些经验或建议。
南飞雁:河南目前有493位中国作协会员,近6000名省作协会员,1.2万名地市作协会员和不计其数的文学爱好者,这是文学豫军的庞大和扎实根基所在,也是我们河南作协服务的对象。
众所周知,文学是一切艺术门类和文化产品的源头和母本,我和我的文学同道们从事的是一项值得骄傲和幸运的事业。我本人由衷地希望我的同行们能够坚持写作,坚持用文字体悟和表达,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让厚重的中原文脉赓续绵延。
南飞雁,河南唐河人。1980年出生于国营黄泛区农场。中共党员。200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河南电影制片厂(后改组为河南影视集团)工作,任专业编剧、文学编辑。河南省委宣传部首批签约作家。200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当选郑州市作协第四届主席团主席,2021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
南飞雁作品获首届海峡冰心杯中华在校生中长篇小说出版征集活动优秀奖,河南省第一、二届五四文艺奖文艺类金奖,河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2008年度优秀图书奖,2024年5月,获得第五届茅盾新人奖(传统文学组)。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