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在《一百岁感言》中,杨绛如是说。

她的这句话,道出了与自己和解的真谛。

与自己和解,并非妥协或放弃,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接纳。

这意味着,我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包括那些曾经犯下的错误、未曾实现的梦想以及性格中的弱点。

真正快乐的人,都是懂得放过自己的人。

乐观豁达,超然物外

《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了解和认识他人是一种聪明;而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则是一种智慧。能够战胜别人,是力量的体现,而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则是内心的刚强。

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坎坷,但无论人生如何大起大落,苏轼始终乐观豁达,超然物外,还被林语堂称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被贬黄州时,一日和朋友们外出春游,突遇大雨,被淋得狼狈不堪。落此境地,其他人抱怨不已,苏轼却泰然处之,在细雨之中仰天长啸,竹杖芒鞋,悠然自得。写下了传世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流放的日子里,苏轼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在耕田、烹饪中找到了乐趣。在被下放黄州仕途落寞之际,还能享受生活,做出“东坡肉”等名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一古训提醒着我们,犯错或是遇到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审视过错,如何面对挫折。

挫折下的原谅与宽容,并不是对当下境地的放纵或“躺平”,而是自我救赎和自我成长的契机。

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的错误,便能从中挖掘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宽容自己,是给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不再被过去的阴霾所束缚,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顺其自然,懂得自省

《道德经》中讲:“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思想家老子用自然现象不能持久这一认识,类比说明人做事也不能偏激、用强。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限度,过度或极端的状态往往难以长久维持。这也提醒人们在行事时要遵循规律,保持平和,以“常自省”的态度面对事物,面对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帝时,常因大臣魏征的直言劝谏,而十分恼怒,觉得魏征公开说出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下不了台面。

长孙皇后知道后劝道:“有大臣如此,就像是一面镜子,让皇上看到不足,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李世民听后,深觉有理,便一改往日不悦,虚心听取魏征谏言。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顺其自然,不执着于结果的态度,使他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一代明君。

作家林语堂说:“人生是一场自我反省,要比任何一种知识都重要。”懂得自我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唯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让人生不断进步。

凡事留余地,不求极致,只求刚好。不必过于执着结果,与自己和解,享受这一路风景。

(来源 民生周刊微信公众号 主播 王嘉莹 制作 王宜谦)


编辑:张晓璐
统筹:梁冰
分享至

VIP-4937

微笑乐

2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