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饭店,外卖堂食竟大不同?

据《法治日报》报道,调查发现,不少餐饮店都在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冷藏柜里面的烤串显得格外新鲜,羊肉带着血丝,切块均匀,泛着新鲜的光泽;蔬菜清洗干净,毫无蔫态。而外卖订单则截然不同,统一使用冷冻肉,先油炸再电烤,8分钟内即可完成接单到打包的全流程。记者走访多地发现,这种“双标”策略的做法,相当普遍。

​堂食与外卖搞“双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品质“大缩水”。食材上,堂食是当天现宰的羊肉、现洗的蔬菜,外卖就换成提前腌制的冷冻串;辅料上,堂食用压榨花生油,外卖就换成桶装调和油;分量上,堂食的鱼香肉丝满满一盘,外卖就偷偷少了二到三成……

这种“双标”策略,绝不是小事,它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严重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本质上,不少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一是利益所致。于商家而言,用冷冻肉替代新鲜肉、预制菜顶替现做菜,能极大压缩成本。

二是平台机制所致。现如今,外卖平台竞争激烈,纷纷用“补贴活动”吸引消费者,但满减、折扣活动成本实际上多由商家承担。 

三是消费者维权困难所致。外卖与堂食时空分离,使消费者难以同时对比食材、分量,更难证明商家存在故意欺诈,维权成本远超收益,于是多数消费者选择沉默。 

只不过,这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欺骗性经营手段,影响的是整个外卖行业——若外卖总是“缩水”,消费者便会逐渐对整个外卖市场失去信心,导致客源流失;而那些用新鲜食材、不搞“双标”的诚信商家,则会因为成本高、价格无优势而被排挤,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整个行业陷入低质竞争的泥潭。

必须明确,食品安全不能“全凭良心和自觉”,这需要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执法震慑等形成监督合力。

基于此,平台应该公开抽成机制、配送时效规则,并强制商家标注食材来源和加工方式;监管部门要拿出硬手段,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可以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外卖骑手、内部员工举报违法商家;消费者也不能沉默,遇到“双标”就积极投诉举报,用行动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堂食和外卖,理应享有同等的品质和尊重。希望在各方努力下,“双标”乱象能早日消失,让消费者不管是堂食还是外卖,都能吃得放心、吃得公平。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