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科技范儿”为传统文旅带来了新的打开方式,点燃了文旅热。多个博物馆和旅游景区通过运用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合文化创意元素,形成了旅游新产品和消费新场景,也让游客们从另一个视角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以下是一些具体表现:
一些博物馆采用超高清文物扫描、三维投影、流体视觉模拟、巨大沉浸式 LED 等前沿技术和展示方式,生动地展现珍贵文物。如湖南博物院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中国古人对宇宙与生命的深邃思考与艺术表达。
中国共产党第一大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览“数字·初衷之旅”,游客戴上 VR 眼镜可以瞬间穿越到 1921 年的上海,360 度沉浸在真实再现的历史场景中。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回归·海燕堂”项目,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原址的数字恢复,使观众能够感受历史和文化。
“置身于伊阙两岸山水间,看无数鲤鱼逆流而上,聚在龙门下奋力跃起;望龙门石窟最美‘天花板’莲花洞,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近日,在位于龙门古街的“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一场全息天幕秀令观众直呼“人在画中游”。
在天津美术馆的“图灵花园——沉浸交互 MR 数字艺术大展”中,通过空间算法识别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的加持,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连接,观众头戴 MR(混合现实)眼镜,便可体验多维互动,进行虚拟艺术创作。
浙江杭州浣纱江上演的夜间旅游盛宴,游客在欣赏两岸风景的同时,能在光影交错中了解当地文化。湖南长沙的观众可以打开手机扫描明信片,通过 AR 云游齐白石故居,查看文字介绍和特效动画。
张掖多彩丹霞旅游景区大型历史情景喜剧《回张掖》采用动态舞台设计,为游客带来新的体验;莫高窟景区“数字敦煌沉浸式展厅”游客佩戴 VR 设备可以“走进”洞窟。
一些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如北京的 teamlab 无相艺术空间,通过投影、5G 交互体验技术等,将黑洞、行星、森林等元素进行艺术化再现,游客在其中既是参观者,也是创造者,可通过步行、触摸、嗅觉、听觉等方式,用身体感知艺术,并参与创作。
数字技术成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完善旅游体系的重要手段。例如,“八福建旅游”应用程序方便游客完成景区门票预订、酒店住宿安排、旅游规划等,大大提高了文化旅游消费的便利性和效率。
智慧旅游的发展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的游玩体验。如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携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推出了首批共计 42 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包括国家典籍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这些新空间通过引入新科技丰富游览体验,运用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区服务,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新业态也蓬勃发展。科技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也让游客们从另一个视角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更丰富的文旅形式,为游客提供了更酷炫、有趣的消费体验,而且以可见、可听、可感的方式传承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内容来源豆包AI
统筹:张浩
编辑:杜胜放